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金融是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支撑。然而,农村金融存在诸多现实问题。为了解决农村金融问题,学者们从农村的金融供给和金融需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得出了许多有益的结论。但针对欠发达地区农户储蓄借贷行为的成果还较少,有关储蓄借贷行为演变的分析更少,而关于农户借贷意愿和投资意愿的分析尚没有。因此,本文选题欠发达地区农户储蓄借贷行为研究,以传统农业大省河南省为例,采用河南省16个农村固定观察点1000家农户1995年至2004年的跟踪数据,并结合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农户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下的农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组2007年对河南省11个样本村获得的1251份农户综合调查数据,利用描述统计、回归分析、排序选择模型、Logistic模型方法,考察农户储蓄行为特征、演变、影响因素,以及借贷特征、演变和潜在借贷意愿的影响因素。通过深入了解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市场中农户的金融需求,推动农村金融问题的解决,促进农村发展。本文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1)欠发达地区农户面对较多的不确定性,多数农户储蓄方式为手持现金,存款和借出较少。一方面因为农户缺少存入银行或信用社的多余资金,另一方面由于手持现金方便预防紧急事件的发生,从而体现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不便捷,需要增设农村金融服务网点,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另外,欠发达地区农村具有潜在存款市场,因为随着农户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户对在银行或信用社的存款需求正不断上升。但从储蓄金额上看,与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农户平均家庭储蓄额较小。与全国水平相比,无论存款面、存款金额,还是手持现金额,河南省均低于全面平均水平,需要加快欠发达地区农户家庭增收。
(2)河南省农户储蓄额与家庭纯收入高度相关。农户边际储蓄倾向非常高,年平均为0.6629,高于已有研究中乡村居民长期边际储蓄倾向0.47和农村居民的边际储蓄倾向0.307。从变化趋势看,农户边际储蓄倾向呈现下降趋势,这与凯恩斯认为的居民边际储蓄倾向会随收入增加而递增的观点相反。短时期内,农户的边际储蓄倾向依然较高。农户较强的储蓄收入弹性(1.4232)是造成农户高边际储蓄倾向的主要原因,而传统文化的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农村金融发展的滞后等是其具体原因。
(3)1995~2004年,河南省农户家庭储蓄率平均为0.25,低于浙江省,但较平稳,同时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不同村庄农户平均家庭储蓄率不同,一般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农户家庭储蓄率较高,而经济发展水平低的村庄,农户家庭储蓄率较低。农户储蓄率除受到家庭收入支出,户主年龄、家庭特征、流动性约束等影响外,还受其他因素的重要影响。计量分析显示:农户所处地形,家庭经营收入、外出打工收入、其他非借贷性收入,家庭经营费用、生活消费支出、其他非借贷性支出、家庭劳动力负担系数、家庭收入主要来源种植业虚拟变量对家庭储蓄率具有显著影响。而家庭主要劳动力文化程度对家庭储蓄率影响不显著。
(4)欠发达地区农户许多借贷表征与已有成果一致,如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户年内累计借贷发生率逐步减少;农户借款主要来自私人借贷,银行或信用社很少,合作基金会和其他更少,这种结构长期存在;借贷数额主要集中在1千至3千元之间,1万元及以上的大额需求有增加趋势;农户存在广泛的借贷需求,但借贷满足率低。与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农户生活性借贷多于生产性借贷,且用于生活性借款的户数的比例不断上升,生产性借款的户数存在较大波动。这些要求金融机构考虑农户生活性借贷需求,发放小额贷款,兼顾大额需求。
(5)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欠发达地区农户投资和消费意愿增强,存在强烈的投资意愿和贷款意愿,且在有贷款意愿的农户中有效投资比例高,主要谨慎投资在自身熟悉的领域和家庭经营项目,农村金融市场存在广阔发展空间。然而,农户潜在的投资具有极高的风险,一方面需要提高农户自身素质和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地方政府加强发展农村保险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