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采用临床小样本随机对照研究,探索四花穴的临床作用,评估四花穴刺血为主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症的疗效,探讨四花穴刺血为主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症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总结出有效的肝郁化火型失眠症的针灸治疗方案,以便促进该疗法的应用与推广方法:本研究所收集的病例均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及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就诊的肝郁化火型失眠症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指标:临床症状、体征、中医肝郁化火症候评分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量表进行评定及观察其临床疗效。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研究60例失眠症患者,中医辨证均为肝郁化火型。其中治疗组(四花穴刺血拔罐配合针刺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龄40.70±8.52岁,平均病程1.80±0.99年,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14.23±2.45;对照组(针刺组)30例,男11例,女19例,平均年龄38.88±8.14岁,平均病程1.72±1.03年,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14.20±2.21。患者基线特征的可比性分析中,治疗组与对照组年龄、性别、病程、治疗前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总分及中医肝郁化火症候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在PSQI各成分评定方面,包括对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六个部分的评定。治疗2疗程后,通过组内比较,两组自身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组均能改善患者的睡眠情况。通过组间比较,治疗组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和日间功能障碍评定方面优于对照组,其余各成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说明疗效相近。在肝郁化火症候方面,两组治疗前肝郁化火症候总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治疗后,两组自身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可说明两组对缓解肝郁化火症候具有一定疗效;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可认为治疗组效果更显著。在临床总体疗效方面,治疗组30例患者,痊愈7例,显效16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30例患者,痊愈5例,显效10例,好转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0.0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可认为治疗组治疗方案对失眠症患者的疗效更明显。结论:综合以上临床研究结果,初步证明采用四花穴刺血拔罐配合针剌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症效果优于单纯针刺治疗。四花穴具有疏肝解郁的作用,能有效地缓解肝郁化火症候,且该疗法能更好的改善肝郁化火型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提高白天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