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1R、ACE、CYP11B2、ECE-1、CYP2C9、MDR1基因多态性对蒙、汉族人群高血压易感性以及厄贝沙坦和贝那普利降压效果的影响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liusiyu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1、探讨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和汉族人群AT1R、ACE、CYP11B2、ECE-1、CYP2C9、MDR1基因多态性的分布频率;2、探讨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和汉族人群AT1R、ACE、CYP11B2、ECE-1、CYP2C9、MDR1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易感性的关系:3、探讨上述基因联合多态性在内蒙古地区蒙、汉族人群中高血压易感性的交互作用;4、探讨 AT1R、ACE、CYP11B2、ECE-1、CYP2C9、MDR1 基因多态性对厄贝沙坦、贝那普利在蒙、汉族人群降压效果的影响。方法: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体检人群中筛选纳入700例蒙、汉族健康人群(蒙古族350例,汉族350例)和700例蒙、汉族原发性高血压人群(蒙古族350例,汉族350例),35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蒙古族175例,汉族175例)每日服用厄贝沙坦150mg,35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蒙古族175例,汉族175例)每日服用贝那普利10mg,连续8周。采用PCR-RFLP技术对蒙、汉族人群AT1R基因A1166C位点、ACE基因I/D位点、CYP11B2基因T-344C位点、ECE-1 基因 C-338A 位点、CYP2C9 基因 C1601T 位点和 MDR1 基因 C3435T位点多态性进行检测,并探讨基因多态性与内蒙古地区蒙、汉族高血压易感性的关系。通过观察原发性高血压人群未服药与服药8周后的血压值,结合基因多态性检测,从而判断对厄贝沙坦、贝那普利降压效果的影响。结果:1、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和汉族人群AT1R、ACE、CYP11B2、ECE-1、CYP2C9、MDR1基因多态性的分布频率:在蒙、汉族健康人群中AT1R基因A1166C位点A/A、A/C和C/C基因型、ACE基因I/D位点1/1、I/D和D/D基因型、CYP11B2基因T-344C位点T/T、T/C和C/C基因型、ECE-1基因、C-338A位点C/C、C/A和A/A基因、CYP2C9基因C1601T位点CC、CT和TT基因型、MDR1基因C3435T位点CC、CT和TT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T1R:)χ2=0.247,P>0.05;ACE:χ2=0.248,P>0.05;CYP11B2:χ2=1.344,P>0.05;ECE-1:χ2=0.773,P>0.05,CYP2C9:χ2=1.207,P>0.05;MDR1:χ2=1.183,P>0.05)。2、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和汉族人群AT1R、ACE、CYP11B2、ECE-1、CYP2C9、MDR1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易感性的关系:(1)蒙、汉族人群中,AT1R基因A/C基因型罹患高血压的风险显著增加(蒙族:OR=1.456,95%CI=1.011-2.095,P<0.05;汉族:OR=1.582,95%CI=1.091-2.294,P<0.05)。(2)汉族人群 ACE 基因I/D基因型罹患高血压的风险显著增加(OR=1.434,95%CI=1.043-1.971,P<0.05),蒙古族人群ACE基因I/D、D/D基因型均有明显增加罹患高血压风险的作用(I/D OR=1.447,95%CI=1.048-1.997,P<0.05;D/D OR=1.807,95%CI=1.115-2.298,P<0.05);(3)蒙古族人群CYP11B2基因T/C、C/C基因型有明显增加罹患高血压风险的作用(T/C OR=1.424,95%CI=1.031-1.968,P<0.05;C/C OR=1.644,95%CI=1.037-2.608,P<0.05),而汉族人群 CYP11B2 基因 T/C 和 C/C基因型对罹患高血压风险性无显著影响(P>0.05)。(4)蒙、汉族人群中,ECE-1基因C/A、A/A基因型罹患高血压的风险显著增加(蒙族:C/A OR=1.545,95%CI=1.116-2.140,P<0.05;A/A OR=1.765,95%CI=1.112-2.802,P<0.05;汉族:C/AOR=1.583,95%CI=1.138-2.201,P<0.05;A/A OR=1.664,95%CI=1.069-2.590,P<0.05)。(5)蒙、汉族人群中,CYP2C9基因C/T基因型罹患高血压的风险显著增加(蒙族:OR=1.676,95%CI=1.054-2.666,P<0.05;汉族:OR=1.725,95%CI=1.024-2.906,P<0.05)。(6)蒙、汉族人群中,MDR1 基因 C3435T位点C/T和T/T基因型对罹患高血压风险无显著影响(P>0.05)3、基因联合多态性与内蒙古地区蒙、汉族人群中高血压易感性的交互作用:在蒙、汉族人群中,以下任何基因的组合均增加罹患高血压的风险:AT1R突变型与其他五个基因突变型,AT1R野生型与ECE-1突变型;ACE突变型与其他五个基因突变型,ACE野生型型与ECE-1突变型;CYP11B2突变型与ECE-1突变型;ECE-1突变型与CYP2C9或MDR1突变型;但上述任何基因的组合在蒙汉族之间的种族无差异。4、AT1R、ACE、CYP11B2、ECE-1、CYP2C9、MDR1 基因多态性对厄贝沙坦、贝那普利在蒙、汉族人群降压效果的影响:(1)蒙、汉族高血压患者,AT1R基因A1166C位点突变会导致贝那普利药效增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该位点的突变对厄贝沙坦降压疗效无明显影响(P>0.05)。(2)蒙、汉族高血压患者服用厄贝沙坦、贝那普利的降压疗效,ACE基因I/D位点不同基因型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民族的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均为DD组>ⅠD组>Ⅱ组。(3)CYP11B2基因T-344C位点突变显著增加厄贝沙坦对蒙、汉族高血压的降压幅度,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该基因位点多态性与贝那普利降压效果无明显影响(P>0.05)。(4)蒙、汉族高血压患者服用厄贝沙坦、贝那普利后,ECE-1基因C-338A位点不同基因型组间的降压效果均无明显差异(P>0.05)。(5)蒙、汉族高血压患者CYP2C9基因C1601T位点突变削弱了厄贝沙坦对蒙、汉族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P<0.05);但对贝那普利的降压疗效无明显影响(P>0.05)。(6)MDR1基因C3435T位点不同基因型对厄贝沙坦和贝那普利在蒙、汉族高血压患者中的降压疗效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1、内蒙古地区蒙、汉族人群中AT1R基因A1166C位点、ACE基因I/D位点、CYP11B2 基因 T-344C 位点、ECE-1 基因 C-338A 位点、CYP2C9 基因 C1601T位点和MDR1基因C3435T位点分布频率不存在种族差异。2、上述六个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会影响高血压易感性,且不同基因位点的多态性对高血压易感性的影响存在种族差异。3、上述六个位点的基因多态性的不同组合对蒙、汉族人群高血压易感性存在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存在蒙、汉族之间的种族差异。4、部分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贝那普利和厄贝沙坦降压疗效,但这种影响不存在种族之间的差异。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及目的原发性肝细胞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2018年全球癌症统计结果表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全球发病率位于恶性肿瘤的第六位,死亡率位第四位。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和混合型(HCC-ICC
第一部分 新西兰兔脊髓血供来源的解剖学研究目的:描述新西兰兔脊髓各节段血供的来源和分布特点。方法:采用10只成年新西兰兔,从升主动脉灌注红色硅胶,经10%甲醛溶液固定后,进行解剖学研究。结果:新西兰兔的颈段脊髓血供主要来源于椎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胸段脊髓血供主要来源于肋间最上动脉、肋间动脉和肋下动脉;腰段脊髓血供主要来源于腰动脉、骶正中动脉;骶尾段神经根丝主要由髂内动脉和骶正中动脉供血。供应脊髓的
研究背景与目的母体产道中的脱落胎儿细胞由于含有完整的细胞结构以及胎儿的整套基因组信息,而在非整倍体疾病、染色体微缺失、单基因性疾病以及新生儿溶血病等遗传性疾病的无创产前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脱落胎儿细胞的分离与鉴定仍缺乏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此外,目前尚缺乏对这些稀有细胞进行充分的胎源性验证;另外,目前这些稀有胎儿细胞在单基因性疾病的产前诊断应用仍需探究。因此,在本课题中,我们将建立一种快
背景黄韧带肥厚是腰椎椎管狭窄的一个重要因素,严重时会压迫神经根和马尾,导致腰部疼痛及间歇性跛行。尽管有研究认为黄韧带肥厚可能和各种炎症因子、生长因子、老龄及机械应力有关,但是导致黄韧带肥厚的关键分子及其调控机制仍然未知。另外,由于缺乏有效的黄韧带肥厚动物模型,尚未发现关于黄韧带肥厚分子机制的体内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1.发现黄韧带肥厚的关键调控蛋白,探索其调控细胞外基质形成的机制。2.建立小鼠黄韧
研究背景纳米氧化锌因其性能优越已大量用于日常生活及生物医学领域。全面研究纳米氧化锌的毒理学效应对其安全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母乳喂养对母婴健康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哺乳期纳米材料暴露的相关问题却鲜少得到关注。研究目的明确纳米氧化锌哺乳期暴露是否对乳汁、乳腺组织及血乳屏障产生影响;探讨纳米氧化锌造成血乳屏障损伤的具体机制。材料与方法采用TEM、DLS等表征纳米氧化锌。采用C57小鼠尾静脉暴露纳米氧化锌
研究背景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es kidney disease,DKD)是我国终末期肾脏病的首要病因,目前治疗手段十分有限,无法根治。深入探究DKD的分子发病机制,研发有效的治疗药物是全球肾脏病学界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肾脏炎症反应在DKD的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但确切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信号通路在DKD肾脏炎症反应中有中枢调控
背景与目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症状的功能性肠道疾病,发病率高,症状反复,对患者影响较大。IBS-D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然其疗效不佳,研究IBS-D发病机制将对其治疗至关重要。肠道感染与肠道低度炎症在IBS-D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核转录因子-kappa B(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是诱发肠道慢性炎症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参与调控细胞炎症反应及细
背景:腹腔感染为肝硬化患者最常见的感染。根据目前的临床指南,肝硬化腹腔感染的类型分为: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和细菌性腹水。SBP是肝硬化患者最典型的腹腔感染类型,临床指南对SBP相关的并发症和治疗方案做了详细描述。然而,关于细菌性腹水的研究数据少有报道,临床指南缺乏对细菌性腹水患者管理的推荐意见。肝硬化腹水培养阳性率低,腹腔感染的诊断主要根据腹水多核细胞计数>250个/μ1,进行经验性抗菌素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心力衰竭(HF)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给世界带来巨大的临床和经济负担。虽然目前HF有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交感神经系统抑制剂以及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等多种治疗药物,但HF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依然很高。因此探索新的HF治疗策略已成为当务之急。运动是众所周知的能够改善心血管健康的非药物干预手段,且运动训练已被推荐为HF患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并非所
研究背景和目的LncRNA通过参与转录、转录后及表观遗传调控,调节细胞的增殖、凋亡功能,促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进展。LncRNAPTENP1是肿瘤抑制基因PTEN的假基因。PTEN已被证实与SMC的增殖、凋亡及主动脉瘤(AA)的扩张有关。PTENP1可作为竞争性内源性RNA(ceRNA)靶向吸附miR-21,解除miR-21对PTEN的抑制,上调PTEN的表达,进而影响PTEN的下游通路。然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