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语言学视野中的对联研究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26次 | 上传用户:adzqx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认定语言表达模式是语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基础上,主要运用文化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同时广泛吸取前人和时贤的有关研究成果,对中国对联这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语言表达模式进行了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初步探讨。通过对联这个个案研究,试图说明:语言文化和文化整体之间具有自相似性;民族的语言表达模式、话语方式和民族的思想观念、审美传统、风俗习惯、语言的整体特点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文化既自成体系,有自己的特殊性,同时又和其他文化一样,是发展变化的,是丰富多样的,是有规律的;对联是一种言语模式,它在中国的盛行有着深层次的文化原因,反过来,对联又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论文共十章,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论文的基本思路、理论背景和学术研究价值等。首先确立言语模式是一种语言文化的概念,并以此作为引子阐述笔者对语言文化、文化语言学以及浑浊学理论等的认识和理解,为论文的展开打下理论基础;然后概述对联现象和以往的对联研究情况,以及对对联进行文化语言学研究的意义。 第二部分(第二章):主要探讨对联的性质,强调对联是一种表现为言语模式的语言文化。首先简要介绍对联的名与实,即对联的概念和外延,对联的发展历史、特点、作用;然后讨论对联的性质。 第三部分(第三章):从“特定环境说”的文化理论出发,论证对联是适应两个环境的结果。首先论证对联是适应汉字汉语环境的一个结果;然后论证对联是适应对偶观念环境的结果。 第四部分(第四、五、六章):介绍对称作为一种语言表达文化的三个突出特点:对称表达、简短表达和诗性表达。阐述对称表达是对联的根本特征,简短表达是对联的另一个重要基本特征,诗性表达特征意义深远,因为中国诗歌最原始的一种形式就是对称表达,所以对联的根本特征——对称表达,实质上是中国诗性表达文化的反映;对联的这三个突出特征都深深地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丰富而且是最典型地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对称表达文化、简短表达文化和诗性表达文化。 第五部分(第七章):以春联、题赠联和娱乐游戏联为例,说明对联是一种民俗文化事象,说明对联文化的深度。认为对联已成为中国节日民俗、字画题赠民俗、文字游戏民俗的一种重要载体、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融入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当中,因此,对联也可以说是一种中国民俗文化。 第六部分(第八、九章):通过介绍对联在国内各地的运用情况和特点以及对联在汉字汉语汉文化圈中的传播情况,包括对联在国内一些兄弟民族中的传播和使用情况,说明对联文化普及和流布的广远,说明地域文化特点,并探讨其中的原因。重点体现对联文化的广度。 第七部分(第十章):为论文的余论部分,除对对联性质、对联文化进行再确认和升华外,还结合对联文化的具体情况,就如何看待文化及其发展变化、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佑面临的危机等问题提出看法。另外,简要指出论文的不足之处。 本文首次尝试将对联界定为一种语言表达模式(或称“话语模式”、“言语模式”、“话语形式”、“言语方式”等)、一种“表达文化”性质的语言文化,并将其纳入文化语言学的研究范畴之中,以在对对联进行文化阐释,加深对对联的认识,拓展对联的研究领域的同时,引起学界对语言表达文化的关注和研究兴趣,扩大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范围。
其他文献
提起作文,学生害怕,教师头痛。教师指导得有板有眼,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语言车载船装,但学生作文依然是假话连篇,千巴巴的令人沮丧。我认为这是传统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学生
关节臂式测量机误差来源多且易累积放大,其动态误差分析与补偿成为了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本文通过分析热变形误差、测量力误差与角度编码误差三种主要误差因素,得出了关节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共同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具有许多不确定性。因此教学既要与一定的组织性和计划
<正>引言商业与市场最基本的元因素就是交易与交换。这个交易与交换过程要让大家可以计算、判断和衡量,就需要在商主体之间建立一种最基本的约定,这个约定就是契约。契约是维
会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永远胜过责任感。在数学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数学能力,我们必须着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然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不是与生俱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脂脂蛋白变化特点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我科90例高血压住院病人作为观察组,同时以90例血压正常者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
学位
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民间投资的发展作了系统的定量分析和历史分析,试图对影响民间投资持续快速增长的因素作比较全面的探讨。作者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市场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