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节气文化蕴含中华民族智慧,彰显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国先民“顺应自然”的内在体系,是中国古代人民一整套生活观念的集中体现,对农耕社会的人们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节气文化的当代传播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随着互联网深入社会的各个层面,网络媒体成为人们生活的镜像。节气文化在网络的传播情况很大程度反映着节气文化在当代的传播程度和与当代文化的结合程度。在媒介融合这一传播语境不断演进的过程中,国家、商业与个人三者用手中的传播权利赋予节气大异于传统内涵的新的文化质素。一方面,以组织传播、人际传播为主的节气祭祀仪式、节气民俗活动异化为被媒体观察的表演,祭祀活动的神圣意义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逐渐消失;另一方面,网络在对节气文化进行传播的过程当中大肆宣扬节气食俗文化与节气养生文化,而其他的节气文化、习俗在网络传播中渐被遗忘。除此之外,节气文化在网络传播中发展出了新型的“在线仪式”,传播者跟随着循环的节气时间在网络上集体发声;最后是节气文化经济内涵的增值,尤其是以节气为元素的广告在网络中传播甚广。节气的文化传播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呈现出异于从前的传播特点。其一是媒介融合所导致的节气文化网络传播的融合性,包括建构策略的多样化与传播主体多元化,也包括因节气民俗性造成的人际、组织、网络传播为一体的传播态势;其二是视觉传播潮流与人们阅读习惯共同导致的节气文化传播文本的视觉化倾向。节气文化的网络传播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传播内容特别偏重于食俗与养生文化,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创新力。由于经济力量主导,节气文化的传播还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弘扬节气文化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增加国人的身份认同、民族文化认同,增大中国文化的创造力和国际影响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网络媒体对节气文化进行传播是当今社会传播节气文化的有力途径。节气文化的网络传播应该着重发掘二十四节气的可视化成分,形成立体化、多方位的新媒体互动并建立专业的数据库,以达到高效的传播效果。并且要加强节气“在线仪式”的构建,根据节气时间的循环性使传播者在每年的固定时间段形成参与、观看和创作节气内容的习惯,实现节气文化的现代传承。还应该继续推动节气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使之成为代表中华文明的又一文化符号,继而通过这一符号传递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