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情感不仅仅是个体简单的生理反应和心理体验,还是个体主观体验基础上的行为表现和情绪实践。尽管理性和技术的大旗一直高扬在个体专业发展的领域,但情绪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边缘地位已得到明显改善,教师的情感维度对教师职业发展、自我认知以及学生学习效能的影响作用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日益关注。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业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情感特征同样值得关注。同时,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和核心作用,而良好的职业情感又是帮助其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重要使命、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前提。由此,无论是从关注辅导员的精神和情感世界出发,还是着眼于情感已成为辅导员工作实践中不可割舍和忽视的部分这一教育现实,辅导员职业情感问题都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研究和诠释。由于对情感的研究存在多种理论视角和学科支撑,本研究以对多种理论进行综合运用为基本遵循,主要借鉴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情感管理理论以及社会支持理论等哲学、心理学领域的理论知识,综合不同的理论工具去为情感的产生和发展提供综合的解释模式。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质的研究方法,重点以访谈、实物分析、观察三种方式来收集资料。无论是辅导员对职业情感状态的自我判断,还是互动性他人评价和访谈资料分析结果都表明,部分辅导员中存在职业情感有所淡化的现象。同时,从辅导员职业情感的具体表现来看,尽管学生能给辅导员带来丰富和明显的正性情感体验,但职业地位、职业待遇,特别是职业发展等因素带给辅导员的消极情感体验也比较明显。从原因剖析角度讲,现代系统论提供了适宜的解释框架。辅导员职业情感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为系统内人、物、环境等各要素的动态交互影响。辅导员、学生以及高校管理主体等是人的因素中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制度是物的影响因素中的核心部分,家庭支持、社会认可等环境因素对辅导员情感的整体系统也会造成较大影响。本研究认为,既然职业情感的生发是不同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关联,是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综合影响的交互作用结果,那么辅导员职业情感的培育也应该是一个系统的长期渐进过程,离不开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合力助推。具体来说,可以从辅导员个体、学校和社会三个维度来对辅导员职业情感的培育和提升进行探究和考量。从辅导员个体维度而言,一要建立正确的职业认知,二要具备匹配的职业能力,三要培育较高的情感智力。从学校维度而言,首先要创新管理模式,为辅导员职业情感培育提供情感保障。其次要优化制度体系,为辅导员职业情感培育提供制度保障。最后要塑造共同愿景,营造提升辅导员职业信念的文化氛围。从社会支持维度而言,同伴、家庭等“重要他人”资源,能为辅导员职业情感培育提供私人性支持。而职业共同体通过为辅导员利益代言、改善辅导员职业现状、为辅导员职业发展搭建平台等方式,为辅导员职业情感培育提供职业支持。从社会维度讲,以网络、电视、报纸为主的媒体在提升辅导员职业声誉方面要作重要担当,要为增进全社会对高校辅导员职业的了解和信任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