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儿童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分布特点及目标治疗浓度方法:以2017年11月至2019年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住院并使用万古霉素治疗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共59例,其中针对性治疗组即G+球菌感染患儿21例,经验性治疗患儿38例。用药方案:初始给药剂量为10mg/kg.次,每次输注时间为1h,q6h给药,其中经验性治疗组中11例患儿根据初始血药浓度治疗监测结果,调整给药剂量为15mg/kg.次,q6h给药。监测血药浓度达到稳态时浓度,谷浓度至少在第4次给药前半小时,峰浓度至少在第4次给药后0.5-1小时采集,同时避开输液侧采血,留取静脉血标本2ml,标本统一送至本院药剂科进行检测。数据利用SPSS24.0软件处理,利用统计学分析总体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分布特点,对初始谷浓度存在影响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对治疗组的血药浓度进行分析得出临床可能的最佳浓度值。结果:初始谷浓度与峰浓度存在线性关系,方程为Cmax=3Cmin(r=0.604,P<0.05)。不同年龄组患儿血药浓度分布存在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病情危重组血药初始谷浓度明显高于非危重组(P<0.01)。脓毒性休克组初始谷浓度及峰浓度均明显高于非脓毒性休克组(P<0.05)。先心病组初始谷浓度明显高于非先心病组(P<0.01)。肝肾功能均异常组血药初始谷浓度明显高于肝肾功能均正常组(P<0.05)。尿PH偏酸性组初始谷浓度明显高于尿PH碱性组(P<0.05)。严重低白蛋白组初始谷浓度及峰浓度均高于非严重低白蛋白组,对不同IgA水平、是否使用机械通气、特殊物理降温、静脉营养及利尿剂分组比较,血药浓度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例调整给药剂量前后的谷浓度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182),峰浓度分布差异显著(P=0.006)。同时观察到8例腹泻患儿血药浓度均高于同年龄相同给药剂量下的平均药物浓度。通过逐步进入法,对初始血药浓度可能存在影响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最终方程中的自变量是危重程度、脓毒性休克、先心病、白蛋白、尿PH。对针对性治疗组患儿,将初始血药浓度与最终疗效作ROC曲线得出初始谷浓度7.120ug/mL,初始峰浓度29.325ug/mL为可参考的最佳疗效界值浓度。结论: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在病情严重程度不同、疾病类型不同及不同体质患儿中分布差异显著。对于病情极危重、感染严重存在脓毒性休克、先心病及中重度腹泻等导致体循环供血不足、血流动力学异常的疾病状态以及影响药物体内结合及排泄的因素如低白蛋白、低IgA水平,用药前肝肾功异常的患儿中血药浓度普遍偏高。血药浓度越大,达到临床有效的可能性越大,但对于重症感染出现循环功能障碍时,体内药分布异常、排泄下降,常规给药下即可能出现血药浓度的偏高,此时增加药物剂量可能导致体内药物的蓄积,增加不良反应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