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水、林、田作为山地城市主要的生态要素,它们之间互为依存,又相互激发活力的复杂关系,使之有机地构成一个生态共同体,与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而山作为山地城市的核心生态要素和生态资源的重要承载地,其自身所蕴含的生态、经济和人文属性,除了能够凸显山地城市特色,对水、田、林等生态要素的稳定和丰富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外,还能在生态空间保护的基础上引导与生态环境相契合的城乡建设格局的形成。目前,在生态空间保护中对山空间的界定还是以区域地貌学“从空中俯瞰大地”的视角为划定依据,如将海拔高度高于500米,切割深度大于100米的成为山等,但是忽略了在山地中居住的人的直观感受;此外,对山体内部的结构关系和生态及生物过程的忽略也常常导致在对山体的界定和保护措施缺乏差异性和可操作性。针对该问题,本文受认知科学对实体空间的认知规律和地貌综合的启发,通过解析国内外对山空间界定的方法研究与经验,运用地貌学、景观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等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解析山空间结构形态与功能及过程的相关关系,提出并遵循人居视角“循水理山”的概念逻辑,利用GIS的空间分析技术,对具有生态意义的山结构空间进行划定,其主要内容包括:参照认知科学对空间的认知规律,结合国内外对地貌综合的研究成果,明确山空间划定是对反映山地物质与生态特征的山结构空间(山脊线、山谷线、山脚线、山顶点)的界定;运用地理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中对物理地貌过程和生物生态过程的研究,识别山结构空间自身所蕴含的属性、功能特征、物质能量流动过程和生态过程;进而,以水空间的形成机制、生态功能及过程为导向,结合研究区域山、水、聚落之间的相关关系,以数字高层模型(DEM)为介质,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技术支持,提取出与水生态空间相契合的山结构空间。该方法弥补了当前在生态保护中对山空间认知不足的缺陷,从地貌学和生态学相结合的视角对山体空间进行认知和划定,为城乡生态空间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撑及实践依据,促进生态规划在指导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体系与方法上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