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研究离不开语言之间的对比,对比分析找出语言之间的差异,为翻译研究和翻译对策提供理论根据和思路。文学研究在学术界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但在翻译学科领域,文体学的作用叩待增强。.文体分析的方法以其强大的实用性,决定了在翻译研究中不可忽略的地位。本文旨在把文体分析的方法在散文批评中的作用引入汉译本对比研究。作者选取针对《瓦尔登湖》徐迟的译本(简称徐译本)和潘庆舲的译本(简称潘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作者着重比较文体特征的差异,迥然的文体效果,探索导致两个译本不同文体的原因,对其评价力求客观公正。文体分析的性质、目的及其所含要素在本文中首先得到阐释。在进行文体分析时,人们通常关注的是文本的独特之处,即要研究文学文本,必须发现其独特之处究竟在何处。本文是把《瓦尔登湖》两个译本的文本从文体分析的角度进行对比;追寻两个译本的语言特色,并挖掘产生这种特色的历史根源。文体分析的目的:一:为何文本具有其特定意义,其特定意义又是怎样产生的。二:文本为何具有其独特的文学研究价值。本文初步讨论了不同的文体观,成功融入文体分析三大要素-----语言描写、文本诠释和价值评价。为了分析不同的文体效果,本文重点从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层面的主要区别性特征进行描述和阐释。接着作者分别介绍了对《瓦尔登湖》的篇章和两个汉译本的主要内容。一个是徐迟1982年的重译本(1949年首次翻译),于2004年经上海译林出版社再版发行;另一个是由潘庆舲于2008年翻译,并于同年经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从词汇层面讲,作者从叠词成语的语音效果、用词的正式程度以及词汇的表情意义来研讨了译本在词汇层面所存在的差异。从所选语料中,本文发现如下:徐译本选词的正式程度胜过了潘译本;而在感情色彩方面,潘译本所选富裕感情色彩的词语更多;另外,在潘译本中,国人耳熟能祥的叠词、成语或者四字词语更多。于句法层面而言,徐译本句式多用欧化的句子,而潘译本在则采用了更多的灵活的处理手段,如添加补语、自由松散的句子和主题句。从篇章层面讲,徐译本采用逐字翻译的手段较多,因而欠缺汉语表达应有的衔接和连贯;而潘译本的连接手段---独立小句和显性连词,使得句法更灵活,逻辑关系更清晰,从而使得篇章衔接更加连贯紧凑。由于汉语本身受到了内在和外在的影响,导致两个译本在文体各层面存在着差异。中国于五四文化运动后掀起了一股文学翻译热潮,从而带来了浓厚的语言欧化现象;所以徐译本很多词汇,尽管现在少用,有的甚至不用,实为当时的语言环境所至;汉语本身也在发生着变化,当代散文趋于口语化的语言,使得潘译本文体风格没有徐译本那么正式,其词汇也更为当代读者青睐。据实分析,结论如下:A.潘译本主要以译语为中心,徐译本则主要以原语为中心,所以潘译本读起来更像汉语本族文学作品,而徐译本读起来更像是翻译文学作品。B.与徐译本相比,潘译本所传达的意义更贴近原作。C.徐译本,潘译本都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各自反映了译本所在社会典型的翻译理念,进而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翻译风尚。正是这与时俱进的翻译思想使得翻译作品络绎不绝,语体风格丰富多彩;为翻译评论提供了充足的语料并推动翻译研究走向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因而徐潘汉译本无疑在翻译的长河中竖起了坚实的里程碑,在翻译领域具有崇高的学术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