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梦境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odaotianxia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览古代小说发展史,《聊斋志异》是清代文言短篇小说中当之无愧的“专集之最有名者”,如一颗明珠点缀在古代文学的冠冕上,熠熠生辉,使人目眩神迷。鲁迅将其独具匠心的创作方式称为“用传奇法,而以志怪”。《聊斋志异》中约四百九十余篇各色作品中,涉及梦境的篇目约八十篇,约占整个作品集的七分之一,梦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同时,梦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部分也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蒲松龄作为其中重要环节,对整个梦文化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聊斋志异》中的梦境作品,通过对《聊斋志异》中的梦境作品进行了全面梳理,详细介绍了梦境现象的基本情况;对所搜集资料里的《聊斋志异》梦境进行综合、总结后,排除个别非梦作品,进行梦境统计、梦境作品描写分类;从文学和审美的角度探讨了梦境与人物形象塑造、情节、神秘的审美感受等方面的关系;最后根据“知人论世”、“江山之助”等理论,论述了蒲氏在《聊斋志异》中叙梦之多的成因,探索梦境作品在《聊斋志异》中的文本功能和文化价值。通过对《聊斋志异》梦境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领略明末清初社会的心理文化和世俗人情,还可以领会古代对梦的看法和对生命现象的探求,学习蒲松龄高超的写梦技巧。  《聊斋志异》梦境描写不仅是因为蒲松龄“雅爱搜神”,在精神世界中寄托终身情志,寄情于花妖狐怪和“青林黑塞间”的理想世界,更是想要在梦幻与现实的交织中以真证梦、以梦喻真,深入地对社会世情、人生本质探索,表达坚持古道、自明高洁的古朴愿望。
其他文献
广西合浦县合浦师范学校内有一座东坡亭,是为纪念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而建的。亭内正面壁上嵌有一幅石刻苏轼像。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有论画名句“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苏轼因“乌台诗案”而坐牢、被贬,62岁时从广东惠州被贬到海南
本文介绍了利用密钥进行数据加密的基本知识与一般方法,同时给出了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利用CSP提供的底层功能实现高强度数据加密的具体方法,对涉及数据加/解密的关键函数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