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览古代小说发展史,《聊斋志异》是清代文言短篇小说中当之无愧的“专集之最有名者”,如一颗明珠点缀在古代文学的冠冕上,熠熠生辉,使人目眩神迷。鲁迅将其独具匠心的创作方式称为“用传奇法,而以志怪”。《聊斋志异》中约四百九十余篇各色作品中,涉及梦境的篇目约八十篇,约占整个作品集的七分之一,梦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同时,梦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部分也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蒲松龄作为其中重要环节,对整个梦文化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聊斋志异》中的梦境作品,通过对《聊斋志异》中的梦境作品进行了全面梳理,详细介绍了梦境现象的基本情况;对所搜集资料里的《聊斋志异》梦境进行综合、总结后,排除个别非梦作品,进行梦境统计、梦境作品描写分类;从文学和审美的角度探讨了梦境与人物形象塑造、情节、神秘的审美感受等方面的关系;最后根据“知人论世”、“江山之助”等理论,论述了蒲氏在《聊斋志异》中叙梦之多的成因,探索梦境作品在《聊斋志异》中的文本功能和文化价值。通过对《聊斋志异》梦境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领略明末清初社会的心理文化和世俗人情,还可以领会古代对梦的看法和对生命现象的探求,学习蒲松龄高超的写梦技巧。 《聊斋志异》梦境描写不仅是因为蒲松龄“雅爱搜神”,在精神世界中寄托终身情志,寄情于花妖狐怪和“青林黑塞间”的理想世界,更是想要在梦幻与现实的交织中以真证梦、以梦喻真,深入地对社会世情、人生本质探索,表达坚持古道、自明高洁的古朴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