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研究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中医证型与体重指数,血脂及左室舒张功能的相关性,探讨EH患者中医分型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及早期心功能损害情况之间的联系,以期为中医辨证客观化和治疗规范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符合EH诊断标准患者120例,男64例,女56例;正常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对所纳入EH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肝火亢盛型35例,阴虚阳亢型28例,阴阳两虚型23例,痰湿壅盛型34例,分析其证型分布规律。测得腹围、身高、体重,并计算体重指数(BMI),常规采血检测血脂,记录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值,超声心动图检测二尖瓣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峰),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峰),并计算E/A比值。组织多普勒(TDI)测二尖瓣环舒张早期流速Ea,计算E/Ea。结果:1.EH患者BMI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痰湿壅盛型与各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三型升高顺序为阴虚阳亢型>肝火亢盛型>阴阳两虚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20例EH患者中血脂异常者为78例,占入选病例的65%,其中以痰湿壅盛型为主。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C、TG升高而HDL-C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之间比较,痰湿壅盛型TG升高程度与其他三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三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升高程度以痰湿壅盛型最明显,但与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EH患者E/A比值减低,E/Ea增大程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中医证型E/A比值减低程度阴阳两虚型与其他三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火亢盛型减低程度与痰湿壅盛型和阴虚阳亢型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湿壅盛型与阴虚阳亢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Ea增大阴阳两虚型与各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火亢盛型与痰湿壅盛型、阴虚阳亢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痰湿壅盛型和阴虚阳亢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峰值各证型组间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EH患者BMI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提示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病的重要危险因素,EH各中医各证型中,BMI值升高顺序为痰湿壅盛型>阴虚阳亢型>肝火亢盛型>阴阳两虚型,其中以痰湿壅盛型BMI升高最明显。说明BMI值可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参考指标之一。2.EH患者各中医证型中痰湿壅盛型与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三组相比,TG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血脂尤其是TG水平可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参考指标之一3.各中医证型EH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左室舒张功能减退,以阴阳两虚型最明显。提示LVDF可作为EH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的物理诊断依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