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能文体学角度分析意识流文学翻译的连贯问题——析《达洛维夫人》译本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umt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从功能文体学角度分析意识流小说翻译的连贯问题。本文探讨的意识流小说翻译连贯问题基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语篇连贯分析模式,即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语篇是否有效地传达了语言的这三重意义来考察语篇的连贯性。只有当语篇有效地传达了这三重意义时,语篇才是连贯的。翻译的过程可以视为是一个重构的过程。译者想要翻译出连贯的语篇,必须使译文在概念、人际和篇章三个层次达到最大限度的连贯。 在文学作品的创作和翻译中保持其文体特征和美学效果非常关键。与传统表达通顺、逻辑清晰的文学作品不同,意识流文体是一种在特殊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文体,通常被认为是语句残缺,语义含混不清,缺乏章法。因此,意识流文学的翻译连贯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此种连贯的重构不仅是文本表面的文字流畅和衔接,而是语篇层面的连贯,包括多种连贯因素,如文化背景、心理因素以及具体的语言结构特征,在本文表现为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的三重语篇连贯分析模式。因此,优秀的意识流文学翻译需要在形式和内容上保持其文体特征。 本文试图通过对比谷启楠和王家湘两位译者对意识流作品《达洛维夫人》的翻译,从功能理论的三个方面着重分析了两个译本在连贯问题上的不同处理。旨在找出译者在译著中体现了源语的哪些连贯特征,如何实现源语语篇连贯特征的重构,以及这种连贯特征重构的意义。 功能文体学应用于意识流文体翻译连贯的重构研究将为翻译研究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帮助其了解意识流作品在创作和翻译中运用到的衔接手法,从而实现翻译创作中连贯的重构。
其他文献
文学,一般认为是想象的创造物。但从想象入手来研究文学翻译,研究想象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的翻译思想家却并不多见。相反,由于深受认识论中心主义的影响,人们往往以理性为终极的运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发展迅速。其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根据这一要求,作为高职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