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位变化对长江中游航运物流成本的影响机理及模型研究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2次 | 上传用户:coolcool1234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近年来长江流域的暴雨、干旱等极端气候频繁发生,导致长江中游极端水位的出现时间或提前或延迟,随机性不断加大,极端高、低水位持续时间发生变化。极端水位变化对长江航运的运输效率、运输安全和运输经济等方面产生了重大不利影响。在此背景下,论文从航运企业、港口企业和货主企业的角度,深入研究极端水位变化对长江中游航运物流成本所涉及的船舶运输成本和港口服务成本等的影响机理,并建立相应的影响量化模型。在长江航运的航道治理、船型发展、船舶运输组织、航运安全管理、港口建设与运营、以及长江航运物流效率等的研究中必须充分考虑极端水位变化的影响,为航运物流成本的研究提供支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在调研长江中游水文数据的基础上,采用Mann-Kendall和ARIMA模型深入地分析长江中游极端水位变化的时间特征与规律,研究认为:2004~2012年长江中游各主要水文站洪水期极端水位的年比重相对比较平稳,其中城陵矶与九江站处于极端洪水水位的时间较长;除了汉口站外,其他各水文站枯水期极端水位的年比重基本呈从东向西递减趋势,其中宜昌站枯水期极端水位的年比重最大。预测2013~2020年各水文站洪水期极端水位的年比重与历年数据相比有所上升,但增幅不明显;除螺山站和九江站枯水期极端水位的年比重波动较大外,其他各水文站均表现平稳,年比重较之以前有上升的趋势,其中宜昌站和沙市站枯水期极端水位的年比重上升幅度较大。长江中游水位变化的空间特征和规律表现为长江中游各段每年枯水期处于极端水位的时间远长于洪水期,其中长江中游上半段,即宜昌-城陵矶段枯水期极端水位的持续时间长,这种趋势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持续存在。2)应用系统动力学分析了航运物流系统的特征及构成,确定了航运物流系统目标,即航运物流系统的供给主动与需求变化相协调。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动力学相关理论研究了航运物流系统的组成及其系统内的因果关系,构建了主要因素间因果关系模型;研究了水位作为外生变量与航运物流系统间产生能量交换时航运物流系统内部的动态传递过程,分析了水位变化对航运物流供给子系统中航道、船舶和港口的影响;在研究航运物流成本构成的基础上,揭示了水位变化对长江中游航运物流成本所涉及的船舶运输成本和港口服务成本等的影响机理,提出了航运物流系统在水位变化影响下的适应机制。3)从航运企业角度出发,分析了船舶运输成本的构成要素,研究了水位变化对船舶运输成本构成要素中的船舶装载率、船舶航速和船舶等航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分析了水位变化对不同船型装载率的影响规律,在一定假设的基础上提出了水位变化对船舶运输成本影响的量化模型,并应用于具体算例之中。4)从港口企业角度出发,分析了港口企业在为船舶提供靠泊、货物装卸、储存以及其他相关业务过程中的服务成本构成要素,研究了水位变化对港口装卸效率、船舶在港停留时间的影响,在一定假设的基础上,提出水位变化对港口服务成本影响的量化模型,并应用于具体算例之中。5)从货主企业角度出发,分析了货物在整个航运物流过程中的航运物流成本的构成要素(包含货物物流成本和货物时间成本),研究了水位变化对货物时间成本的影响,综合水位变化对长江中游船舶运输成本和港口服务成本影响的量化模型,提出了水位变化对航运物流成本影响的综合量化模型,并应用于具体算例之中。
其他文献
本研究应用测量法对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非体育专业2016级80名学生进行了测试,依据功能动作筛查方法对高职学生进行身体功能能力进行评估,在确认问题之后,进而解决最薄弱的
2019年12月3日,2019首届中国工业互联网大赛在浙江余杭举行闭幕式。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陈肇雄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高兴夫出席闭幕式并讲话。陈肇雄指出,开展工业互联网
首先介绍了公路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的特点和危害,随后分析软土地基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换填法、预压法、排水固结法、挤密桩法等。同时还结合工程实例,以换填法为例,探讨该方法
检验科是医院的主要部门,它所承受的微检、生检、临检等质量探制数据,反映了其技术水准.就我区而言,县级检验科在服务意识、质量管理等方面均优于乡镇医院的检验科,但是,由于
病害是影响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论述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同区马铃薯常见病害的症状及综合防治方法,以期指导农业生产。
一、引言为了有效改善TOF类产品的视觉图像效果,提高产品的质量。本文尝试通过研究、改善产品中的算法软件,达到完善图像处理效果的目的。二、TOF技术和PMD算法的起源及其应
“政教合一”深源于巫文化之中。这一制度能够长期存在于中国历史 ,更有一系列维持这一制度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措施。“政教合一”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