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牙正畸移动中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表达与牙周骨改建的研究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bie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美观的需求也日益增大,正畸牙齿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既稳定又有效的移动,成为了该领域的热点。缩短疗程,为正畸临床,寻求最适加载力值及加载的最佳周期,寻找简单、灵敏的检测指标,从而为临床提高牙齿移动速度提供方法。目的:研究兔牙移动过程中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在牙周组织中的表达变化,以及加力不同时间的变化特点,探讨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改建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选用48只2.0kg体重的日本大耳兔建立正畸牙移动模型,随机分为6组,未加力组作为对照组,分别在加力1d、3d、5d、7d、14d,加力80g后取龈沟液,ELISA检测龈沟液中cystatin C在不同时间点的含量;取龈沟液后,处死动物,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改建的变化,TRAP染色计数破骨细胞数,免疫组化检测cystatin C的表达随着时间变化的特点。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检测结果进行图像及数据的采集,所得各组数据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ELISA结果显示,加力初期(1天、3天),龈沟液中cystatin C含量较未加力组少,加力5天、7天、14天时,龈沟液中cystatin C含量显著大于未加力组,并且14天时,含量最大。2、未加力组牙周膜结构致密,成骨和破骨情况不明显,牙槽骨骨壁平整。加力1天时,可见骨吸收陷窝。加力3、5天时,有很多吸收陷窝,并有破骨细胞存在。加力7、14天时,破骨吸收陷窝内仍可见破骨细胞,但较前数量稳定,且可见新骨沉积。3、TRAP染色计数破骨细胞结果:未加力组,破骨细胞含量较少;1天组,压力侧牙槽骨中,TRAP阳性破骨细胞数增多;3天组,牙周组织内TRAP阳性破骨细胞数目大幅度增加;5天组:紫红色TRAP阳性破骨细胞数目较3天组更为增多;7天组,压力区吸收陷窝仍明显,并可见TRAP阳性破骨细胞,其数量较5天组略减少。14天组:压力区牙槽骨吸收明显,且TRAP阳性破骨细胞数量明显减少。4、免疫组化结果:加力1d后,牙槽骨中cystatin C的含量较未加力组稍减少,加力3d时,cystatin C表达含量较1d组多,但仍少于未加力组,加力5d开始,牙槽骨中cystatinC的表达含量显著增加,14天时最多。结论:在正畸力的诱导下,cystatin C参与了正畸牙移动骨改建过程中有机基质的降解;cystatin C的含量随加力时间改变而出现规律性变化。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微螺钉种植体支抗与传统支抗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中的临床效用,评价微螺钉种植体作为正畸支抗的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05-2011年就诊于遵义医学院第五附
目的:①建立离体乳牙生理性吸收脱钙模型,为研究儿童乳牙根生理性吸收不同时期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提供实验基础。②观察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剂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
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建立大鼠正畸力致牙根吸收模型,观察正畸力致牙根吸收模型的形态学及破骨细胞数量的变化;对Th17细胞相关因子白介素-17A(IL-17A)的表达进行检测,为研究该细胞
战略创新为辽宁开放大学十项创新之一,是其它各项创新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是开放大学实践层面的起点和归宿。本文从教育对象、教育形式、教育手段和方法、教育成果、发展目标、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