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事实“真伪不明”认知的理性分析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hy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性、时间的一维性、证据的有限性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使得过去发生的案件事实不可能原模原样的展现在法官面前。自由心证制度下法官对案件经过审理后不可避免的出现事实认定的三种状态,即事实为“真”、事实为“伪”和事实“真伪不明”三种状态,案件事实“真伪不明”作为事实认定的灰色地带是案件事实认定必然会出现的状态,传统的裁判三段论只能处理小前提符合大前提的模式,也即案件事实为“真”和“伪”的情形,当案件事实“真伪不明”时裁判三段论却无法发挥其作用。针对这种情况德国学者罗森贝克提出当案件事实“真伪不明”时,法官应当诉诸证明责任规范作出裁判。罗森贝克理论的引进对我国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期有学者纷纷撰文质疑案件事实“真伪不明”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笔者通过梳理认为学者们通过四个方面提出对案件事实“真伪不明”的质疑甚至否定,分别是比较法层面、学说层面、立法层面和实践层面。本文从案件事实“真伪不明”的基本认知入手,以期对案件事实“真伪不明”有一个相对客观、全面的认识;进而分析案件事实“真伪不明”出现的原因和前提条件,得出案件事实“真伪不明”在案件认定过程中出现的必然性;再梳理学者们质疑案件事实“真伪不明”的观点,明确争议的焦点;然后尝试针对学者的质疑进行回应,形成对案件事实“真伪不明”的讨论;最后兼论在案件出现案件事实“真伪不明”时的处置方法,以期对司法实践中处理案件事实“真伪不明”有些许的帮助。
其他文献
审前争点整理是民事诉讼审前准备活动的核心内容,在理论上它承担着简化和固定争点、提高诉讼效率、防止诉讼突袭以及促进当事人自主解决纠纷等多种功能。在实践中,民事诉讼审
我国反垄断法的立法目标是保护市场的公平竞争,提高经济效率,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反垄断私人诉讼是反垄断法实施机制中有效实施方式的一种,一方面它能够对公共实
证明妨碍是指民事诉讼中一方当事人妨碍对方当事人举证,导致其举证困难或举证不能,因而造成待证事实真伪不明情形下,应如何分配双方的举证责任以及使妨碍人承担何种法律后果。在
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是指上市公司与其关联方之间相互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一种商业交易行为,也是上市公司较为普遍的经济行为。会计上确认资源或义务的转移通常是以风险和报酬的转移为依据,并以各方同意的价格为计量标准。关联方在确定价格时可能有一定的弹性,而在非关联方之间的交易中则没有这种弹性,非关联方之间的价格是公平价格。由于关联交易普遍存在并具有与一般商业交易不同的特殊性,因而成为证券市场监管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近年来,境内企业通过注册离岸壳公司,返程收购境内企业权益进行境外间接上市的案例层出不穷。虽然境内企业通过上述方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资金,但同时也引发了不少问题。本文
期刊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遗传资源的保护、商业化利用等问题上产生了争执。为了解决这些共同的问题,国际社会积极展开立法活动,《生物多样性公约》、《粮
村民自治作为我国实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措施,为农村妇女提供了广阔的机遇和发展平台以及法律和制度上的保障。以村民自治为背景探讨我国农村建设主体之一的农村妇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