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农”问题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一个热点、难点问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三农”问题能否解决以及解决的程度,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活力、社会的公平以及国家的稳定。“三农”问题解决的突破口在于农民增收,农民增收的关键点在于农业发展,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科技进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科技的作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科技惠农政策。这些政策无不彰显了党和国家强化农业科技建设、推动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策略和决心。然而,这些科技惠农政策只有通过切实有效的执行,真正落实到位,才能从政策理想转化为政策现实,才能实现富农强农的政策目标。县级政府的管辖区域以广大农村为依托,对上是科技惠农政策的直接承载机构,对下是科技惠农政策的重要执行机构,在科技惠农政策执行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对科技惠农政策的执行情况不仅直接影响中央科技惠农政策目标的实现,还涉及中央政策的权威性以及基层政府的合法性。作为科技惠农政策的重要执行主体,县级政府在科技惠农政策执行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县级政府在科技惠农政策执行中出现“跑偏”、走样的例子也并不鲜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科技惠农政策的总体实施效果。本文依托公共政策执行理论,结合县级政府科技惠农政策执行的实际情况,论述了当前县级政府在科技惠农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附加式、选择式、曲解式、象征式以及替代式等执行偏差,并从科技惠农政策本身、执行主体、目标群体、执行机制等方面对偏差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矫治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政策研究,提高科技惠农政策的质量;二是规范执行主体行为,提高县级政府的执行力;三是强化宣传教育,增强农民的认同感;四是建立健全政策的执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