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超声造影评价温胆片对颈动脉易损斑块新生血管影响的研究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guwei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颈动脉易损斑块的超声造影增强特征,运用超声造影评价温胆片对痰浊证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影响。[方法]1.选择4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颈动脉软斑块患者,随机分为温胆片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18例)。二组患者均有效控制基础疾病,治疗组给予温胆片4片/次、3次/日,对照组不加服其他降脂药物。2.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行常规超声检查、超声造影检查及血清学检查,测量颈动脉IMT、斑块厚度、斑块面积、低密度脂蛋白(LDL)、甘油三酯(TG)水平,观察斑块的超声造影显像表现,运用声学定量分析软件记录斑块的造影剂基础强度(BI)、峰值强度(PI),计算造影剂增强强度(EI)、增强密度(DE)。3.比较每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以及治疗后两组间的变化。[结果]1.造影剂充盈方向:40例斑块在造影时均表现为斑块周边向内部增强,其中52.5%(21/40)的斑块表现为造影剂从颈动脉管壁外层向斑块内充盈,32.5%(13/40)表现为从颈动脉管壁外层和管腔向斑块内双向充盈,15%(6/40)表现为从颈动脉管腔向斑块内充盈。2.造影剂充盈形态:点状和/或短线状。3.造影剂分布情况:全部斑块均表现为周边增强较核心明显;有42.5%(17/40)的斑块表现为近心端增强明显,35%(14/40)表现为远心端较明显,22.5%(9/40)表现为体部较明显;82.5%(33/40)的斑块表现为斑块基底部增强较明显,17.5%(7/40)表现为斑块纤维帽较明显。4.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的颈动脉IMT、斑块厚度、斑块面积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斑块EI、DE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减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LDL、TG水平较治疗前及对照组降低,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的相应指标在治疗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超声造影能较敏感地显示颈动脉易损斑块新生血管的增强情况及血流动力学情况,并能定量地评价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丰富程度,有助于进一步提供斑块易损性的诊断依据。2.痰浊证颈动脉易损斑块患者经温胆片治疗后,斑块新生血管减少。3.超声造影可以作为评价颈动脉易损斑块疗效的检查手段。
其他文献
脐血中富含干细胞,近年来已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为了克服单份脐血 中干细胞数目不足的缺点,各种扩增技术应运而生。但同时发现干细胞在扩增
目的:探讨大豆异黄酮(Soybean Isoflavone,SIF)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大鼠模型中CD34和芳香化酶表达的影响。  方法:采用外科手术法建立大鼠EMs模型,随机分为Ⅰ
目的:本实验通过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翼状胬肉中表达情况的研究,进一步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为深入地研究和积极治疗翼状胬肉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