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强型聚羧酸减水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来源 :沈阳建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frey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羧酸减水剂因其减水率高、掺量低、保坍性好、分子结构可设计性强、生产过程环保等优势,在混凝土工程中应用广泛。早强型聚羧酸减水剂能够促进水泥水化,缩短水泥凝结时间,提高混凝土早期强度,可加速预制混凝土制品模板周转,提高经济效益,应用前景广泛,是国内外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以早强型聚醚大单体(QX-M)和丙烯酸(AA)为主要原材料,在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下,采用水溶液自由基聚合的方法,制得了早强型聚羧酸减水剂PA。为了与PA进行对比分析,实验以普通聚醚单体(203)和丙烯酸为主要原材料合成了普通聚羧酸减水剂PN。通过水泥净浆流动度实验研究两种聚羧酸减水剂的最佳合成条件:n(AA):n(QX-M)=6,丙烯酸投料(底料占总丙烯酸量)50%;n(AA):n(203)=5,无热源聚合,反应时间为3h,反应结束保温30min。另外,论文还考察了具有早强功能的小分子单体丙烯酰胺(AM)和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对聚羧酸减水剂早强性能的影响。实验通过固含量测试、减水率测试、水泥净浆流动度测试对所合成的聚羧酸减水剂进行匀质性测试;通过凝胶渗透色谱(GPC)测试、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和扫描电镜分析对合成的聚羧酸减水剂进行分子表征和微观分析;通过凝结时间测试、砂浆抗压强度测试、混凝土抗压强度测试以及水化热测试研究合成的聚羧酸减水剂的应用性能及其作用机理。基于以上研究实验对早强型聚羧酸减水剂的早强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无论AM和AMPS以何比例掺加,各龄期试块的抗压强度均不如掺加合成的早强型聚羧酸减水剂的试块抗压强度高。掺加按不同酸醚比合成的早强型聚羧酸减水剂的试块的抗压强度比呈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规律,当酸醚比为6时,试块的1天、3天、7天龄期的抗压强度比均达到最大值,此时掺有自制早强型聚羧酸减水剂的试样1天抗压强度比提高23%,3天抗压强度比提高21%,7天抗压强度比提高17%。自制早强型聚羧酸减水剂(PA)在早强方面表现出了优异性能。掺有自制早强型聚羧酸减水剂的试样的凝结时间对比空白样,初凝时间延长59min,终凝时间缩短33min;对比掺普通聚羧酸减水剂的样品,初凝时间延长22min,终凝时间缩短27min。因此试验自制早强型聚羧酸减水剂在延长初凝时间的同时缩短终凝时间,更适合预制混凝土的施工要求。实验合成的早强型聚羧酸减水剂PA的早强机理分析表明:早强型聚羧酸减水剂和普通聚羧酸减水剂对水泥的初期水化均有一定的延缓作用,而早强型聚羧酸减水剂的延缓较小。自制早强型聚羧酸减水剂不只是促进水泥水化,更主要是因为能够有效的控制水泥初期的剧烈水化,使水泥初期水化能够稳定进行,形成致密的水化产物,减少试样孔隙结构,从而提高早期强度。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尘肺病人的心理变化及护理效果,为预防感染、延缓病程、提升生命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采取关心、疏导和耐心解释相结合,多向他们分析病情,满足其合理需要;指导
本文从收录原则、规范层级体系和词目收录情况三方面将《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的儿话词对比分析后发现:在收录原则上,两者存在严格与宽松的不同;在规范层阶体
通过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APA)及相关理化因子,研究2002~2004年间,厦门港浮游植物的P生理状态的变化。结果表明,厦门港总APA变化范围0.92~9.50 nmol/(L.h),在不同的季节及区域,
目的研精细化药房管理模式在医院门诊药房工作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门诊药房2015年10月~2016年10月、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的90份档案资料为调研对象,各45份档案资料,前
目的 探讨轻型急性胰腺炎(MAP)并急性肝损害的特点及其对胰腺炎病程的影响、与病因的相关性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186例MAP患者,统计肝功指标的特点,并在不同病因胰腺炎间进行比
水疱性口炎是最早发生在中美和北美的病毒性疾病,随后才传播至非洲和欧洲.本病常见于牛和猪,散发于美国、加拿大,在墨西哥、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的部分地区呈地方流行.宿主包
在黑龙江省林火气象等级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过程中,总结了卫星遥感技术在森林防火工作中的应用;建立了卫星遥感火情监测数据库;对黑龙江省北部大面积林区按行政区划进行了火
高层建筑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地表用地紧张的压力,由于建筑自身的原因容易发生大规模的火灾,引起失火的原因比较多,其火势蔓延的途径也多,而且高层的疏散比较困难,一旦发生扑
长庆油田水平井进入规模开发以来,随着开发配套技术的不断成熟,水平井单井产量大幅度提高,并实现了难动用储量的有效动用,但也出现了部分水平井递减快、产量差异大等问题。以
移动智能终端的出现在给广大移动互联网受众带来方便快捷的使用体验的同时,也为移动互联网信息系统的等级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当前阶段,移动互联网信息系统的等级保护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