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集约利用评价的开发区土地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广东江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x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发区是指是在上世纪年代中期以来,经国家或地方政府批准,为吸引外资、发展高新技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而划定明确范围,实行相对特殊体制和优惠政策的特定经济区域。我国创办开发区旨在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境外(主要是国外)资金和技术,优化本地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工业化水平,进而优化我国经济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开发区建设一方面可以通过吸引境外资金来缓解我国发展资金的瓶颈压力,同时通过区位竞争和产业梯度转移,协调资金分布地区差异,优化资金的分布结构。 在我国耕地总量受到控制的前提下,各地开发区土地储备受到严峻挑战。依靠农用地获得后备土地的大门已经日渐紧闭,开发区土地利用的重点开始转移到大力整治和充分挖潜存量用地上来,只有少数个别地区的开发区由于地域优势可以依靠转向开发未利用地中的废弃地、废弃厂区、滩涂等,通过土地资源整合进行下一步的开发。与此同时,2006年的土地调控新政也更加约束了地方政府在土地划拨上的权限,并明确了其在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方面的责任。既要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又要保障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这是我国土地调控阶段所面临的两难境地。造成这种两难境地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快速的开发区建设和城区外扩。尤其是开发区建设,动辄就是几平方公里、几十平方公里以上,规模很大,且多为近郊发展模式,征用的大多是优质耕地,导致了我国耕地的快速消耗。开发区土地集约化利用问题,无论在当前的学术领域还是政府决策中,都有着重大意义,是我国在现阶段产业经济发展和社会平稳进步过程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自2008年国土资源部发文(《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145号))开展全国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以来,目前已完成了国家级开发区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工作,目前正在进行各个直辖市、省级及自治区级的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评价,本文结合广东江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土地利用集约评价工作的开展,在研究开发区目前用地情况的基础上,遴选了一部分评价指标,首先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开发区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进行打分而后将结果综合起来,分值低者反映了此因素是高新区土地集约利用的薄弱环节;然后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二次结果评价检验,得到与层次分析法相似的结果,并结合2007年底开发区影像图,发现开发区土地利用存在如下等问题: 1、土地利用强度偏低; 2、工业用地投入产出效益偏低; 3、土地供应市场化程度偏低; 4、空间分布布局的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先从土地资源利用瓶颈、中央政府宏观政策调整、开发区发展趋势以及开发区规划职能转变四个方面探讨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必然性,然后提出相应的对策。 最后,文章对本文研究不足及研究前景展望进行了阐述。
其他文献
区域协调发展是“十一五”时期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之一,因此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进行全国主体功能区划编制的任务。主体功能区划是空间规划的一种创新,是社会
在城市建设中,绿化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各种类型、格式的城市绿化数据也越来越多。如何对这些分散于各部门的绿化数据进行统一管理,从而提高各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已成为一个
土壤水分转换与时空变异性的研究,对降水入渗、河流补给、水利工程、地表水地下水的运移等土壤水分运动规律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土壤水运移模型的研究是研究土壤水分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水的依赖越来越大,在实际生产生活过程中,缺水的问题逐步显现,如水不能与生态环境形成良性互动、也不能支撑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解决水短缺,化解水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使中国不断融入到全球经济一体化之中。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不仅是经济、社会方面的影响,同时也带来文化方面的影响。目前,全球化对当地带来的社会、经济影
文章采用主成份分析法,选取县域经济实力、发展能力、发展潜力三大方面共19个社会经济指标对40个福建内陆山区县域经济水平进行区分,划分为发达、较发达、次发达、欠发达4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