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速经济发展带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在这种变革之下,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无以为继,老年人更多只能依靠自我劳动来维持老年生活。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人“无休止劳动”的状况在中国十分普遍。随着中国“老龄化”问题逐渐加剧,政府为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水平,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作为一种外生冲击,该制度的推行会导致微观主体行为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对农村老年人劳动供给的影响来检验该政策的具体效应。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上回答了两个关键问题:(1)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是否减少了老年人的正式劳动供给?(2)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对老年人照顾孙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上述两个问题的回答形成本文的主要结论:(1)总体样本的断点回归结果表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对农村老年人的正式劳动供给系数估计并不显著。而分区域回归结果表明,领取养老金对西部地区农村老年人的正式劳动供给产生了显著影响,但是其“无休止劳动”状况并没有根本上得到改善;非西部地区的养老金劳动供给效应并不显著。目前的养老金水平还无法从根本上改善老年人的劳动状态,因此应该通过提高养老金水平来提升其福利水平。(2)领取城乡居民养老金对农村老年人照顾孙辈时间,从统计意义上来说并没有显著影响,而领取的基础养老金金额对老年人照料孙辈则产生了显著的负效应。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大,对孙辈的照料对其更多地带来健康与经济上的压力,因此随着养老金收入放松其预算约束,老年人会减少照料孙辈时间,享受更多闲暇。总体而言,本文将理论和实践较好地结合到一起,采用断点回归识别策略,分析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对农村老年人劳动供给的影响机制。本文如下方面可能对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产生贡献:首先本文将农村老年人非正式劳动供给纳入研究中,拓宽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效应的研究视角;其次,本文从实证角度检验了外生冲击对微观家户行为产生的影响;最后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可以为相关的政策改革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