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媒介的发展和传播技术的进步变革着网民的思维方式。互联网的普及与日臻完善为网民提供了自我表现,接触信息的机会以及相互交流的便利,并由此引爆了一场语言革命。互联网带来的是空间并列型的,彼此互动的循环型思维逻辑,其开放性,多元性,虚拟性,个性化与交互式等使人类思维进入了新的纪元。当前中西方语言学者对网络语言与思维的研究主要从词汇学,语用学等社会语言学角度研究其产生原因,意义,特征,形式,规范等,而较少有人用符号学的方法和理论系统地探究网络语言与思维的特征,产生动因及符号表达方式。尤其是对于网络语言与网络思维之间关系及相互作用的研究寥寥无几。本文试图从符号学的视角对网络语言与网络思维关系展开深层的研究,进一步解析网络社会中网络语言影响网络思维变化的表征及机理。与此同时,网络思维的变化也反过来影响了网络语言的发展,促进了网络语言的迭代创新。本研究期望能成为网络语言与思维研究方面的一个尝试性补充。本文的论述主要基于以下两种语料:第一种,作者通过参与讨论或潜水观察从网络聊天室,论坛等收集网络语言。第二种,也是最主要的,是基于西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曹进院长带领的团队于2014年7月创建的西北师范大学网络语言语料库,截至2015年3月团队对语料库的录入已达到8000条左右,本文的大量网络语言语料主要由此来获得数据并进行主体论证。本研究采用定性的方法,利用语料库实例以及自然观察法,其中还包含对语料的描述,观察,分析,对比等方法。通过收集的大量语料及部分现有数据,作者对研究结果做出了描述和分析。本文主要由六部分构成。第一章阐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研究意义及研究目的。第二章简要回顾了国内外关于网络语言与网络思维的研究成果,并总结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三章介绍本论文的理论基础,包含罗兰?巴特的文化符号学,斯图尔特?霍尔的文化表征理论,米德的符号互动论。第四章论述了本研究的研究问题,基于自建语料库基础上的语料收集以及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第五章以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理论,斯图尔特?霍尔的文化表征理论,米德的符号互动论等作为理论基础,从网络文化符号特点,网络文化符号形成,网络思维表征,网络思维形成特点等层面分析网络语言与网络思维之间的关系。研究范围具体涉及能指,所指,意指,表征等方面。本研究采用定性的方法,其中还包含对语料的描述,观察,分析,对比等方法。通过收集的大量语料及部分现有数据,作者对研究结果做出了描述和分析。第六章得出结论,研究表明网络语言的使用促进了人的思维方式由单维向多维,平面向立体,线性向非线性,静止向跳跃,收敛转向发散的巨大转变,形成了典型的“网络思维范式”。由此呈现出创新与趋同,集体与个人,断裂与嫁接等网络思维二元对立统一的表征。同时网络语言使用过程中对网络思维也有负面的影响:计算机的多任务处理能力与互联网的超链接特性让我们容易走神,思维碎片化,难以全神贯注。与此同时,网络思维反过来也进一步促进和加速了网络语言的创新,提高了网络语言的迭代速度,引领了网络语言的未来发展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