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是变革社会的主要力量。这个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渊源,为无产阶级革命所依赖的对象给予了明确的指示。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是群众史观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印证了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主体作用,革命过程中形成了列宁的群众观。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同时借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的经验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中心的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确立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任何一种思想的形成都有其思想基础,邓小平群众观的思想渊源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群众史观、列宁的群众观和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活动与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是邓小平群众观形成的国内背景,“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之后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对党的群众路线的破坏是邓小平群众观形成的反面的经验教训。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以及亚洲局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是邓小平群众观形成的国际背景。邓小平终其一生的历史活动是邓小平群众观形成的实践基础。邓小平始终坚持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肯定了领袖的重要作用,把工人阶级视为人民群众的中坚力量,在战争时期,人民群众的态度决定了战争的胜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所以邓小平要求在工作中一定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尊重群众意愿、虚心向群众学习、接受群众监督、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群众工作方法。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衡量我们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为此,党要把人民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这是邓小平群众标准观核心。在概括了邓小平群众观的内容之后,归纳了邓小平群众观的特点有鲜明的创造性、实践上的可操作性、显著的务实性。邓小平群众观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理论价值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与发展,给予知识分子新的阶级定性,把知识分子纳入工人阶级的范畴,扩大了人民群众这一概念的历史范畴,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走党的群众路线这一“传家宝”。实践价值体现在它为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提供理论指导、指导和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使党远离脱离人民群众的危险、指导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夯实群众工作基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