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经久不衰、令全世界普遍关注的主题。时代不同,对发展的定义和衡量指标也不同,最具代表性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专家提出的人类发展。它较为全面的衡量和考察了发展的含义。本文选用人类发展指数对我国各省区的人类发展进行测度,利用空间马尔可夫链方法、空间自相关模型、GIS-ESDA技术、主成分回归分析模型等方法,揭示1995-2008年期间我国各省区人类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和规律,初步探索我国人类发展的时空演变背后的驱动机制,提出了有利于提高我国人类发展水平的策略建议。第一,根据空间马尔可夫链方法对我国各省区在1995-2008年期间人类发展水平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这14年间各省区的人类发展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但是东部地区省份的HDI水平普遍高于西部地区省份。在时间上,我国省区的人类发展水平存在较为明显的俱乐部趋同现象,形成了“低发展水平”和“高发展水平”两个俱乐部;在空间上,“低发展水平”和“高发展水平”两个俱乐部的成员分别集聚在一起,形成东部和西部两个较为明显的聚集中心;在时空上,处于低发展水平和高发展水平的省区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较为显著的受到周围省区发展的影响。第二,利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技术,对我国各省区不同年份人类发展水平的关联性进行分析。通过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自1995年以来我国各省区的人类发展表现出发展水平相近的省份空间上的集聚程度一直在增大,直到2000年之后,集聚程度才开始下降。这说明各省区之间的空间集聚力量在减弱而分散的力量却在不断的加强。同时,Moran散点图和空间联系的局部指标(LISA)分析结果也显示出,空间自相关性和异质性一直伴随着我国各省区人类发展在空间上的分布。其中,空间异质性是指人类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东部地区和相对较低的西部省份在空间上分别趋于聚集的现象。另外,Moran散点图还帮助发现了一些非典型的地区,即偏离全局正的空间自相关的“高-低”型省份和“低-高”型省份。第三,利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模型,对1995、2000、2008年三个典型年份影响各省区人类发展水平的因素进行分析,探索我国人类发展时空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影响我国各省区人类发展水平发展的7个因素中,城市化水平、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文教卫生事业支出、每万人拥有的床位数和每万人拥有的在校大学生数对人类发展都有促进作用,而人口死亡率对人类发展具有阻碍,抑制作用。最后,根据我国人类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和驱动机制分析,本文提出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加大政府的教育投入、加强公共卫生和基础医疗建设、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差距,加速城镇化发展和科学统筹,和谐发展等有利于提高我国人类发展水平的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