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简称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见、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之一,位居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5位、死因的第3位,每年新增病例超过60万。近几十年以来,尽管部分肝癌病人因为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综合治疗而获得长期生存,但总体而言,肝癌的预后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改善,5年生存率仍仅有3%-5%左右。手术仍是目前治疗肝癌最有效的方法,但术后转移复发己成为阻碍肝癌病人长期生存的主要障碍。因此,一些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基因或蛋白还有待研究,以便开发更加完善的早期识别和综合治疗方案,从而提高肝癌治疗效果、延长病人生存时间。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HSPs)是一组普遍存在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的,在应激状态下表达显著增高的蛋白。因其首次在热应激条件下发现而被命名。随后,人们发现除热应激外的其他一些应激原,如缺氧、重金属中毒、氧化应激、感染、饥饿、创伤、代谢毒物等,也能激活HSP基因,诱导合成热休克蛋白。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还发现,甚至在非应激条件下,热休克蛋白在生物细胞中也存在表达。这种现象广泛存在于从高等哺乳动物到鸟类、昆虫、大肠杆菌等各种生物中。HSP对于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状态和新陈代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作为分子伴侣促进蛋白质的正确折叠、组装,帮助错误折叠的蛋白质重新折叠或降解,并与未被纠正的错误折叠的肽链结合,使其保留在内质网内并被蛋白酶水解。在应激状态下,HSPs能通过预防非天然构象的蛋白质凝集和防止核仁碎裂从而增强细胞的耐受性,使细胞在受到各种外界刺激的情况下仍能维持自身的稳态。此外,HSPs还参与了细胞骨架动力学、细胞形态和机动性的调控。不仅如此,HSPs还参与了各种生理活动。HSPs通过参与抗原加工、呈递;参与淋巴细胞归巢;参与感染免疫和自身免疫以及同种移植排斥免疫等一系列免疫过程而起到协同免疫的作用。HSPs还与细胞凋亡关系密切,对于高温、电离辐射等应急引起的细胞凋亡具有保护作用。同时,HSPs也与一系列的疾病有着紧密的联系。已有研究报道,HSPs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免疫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经变形构象病、支气管哮喘等疾病中均起到重要作用。其中又以与免疫系统疾病和肿瘤的发生关系最为密切也最受到关注。其中HSP90.HSP70和HSP27等家族成员在肿瘤组织中呈明显高表达,HSP70和HSP90还能与突变型的p53形成稳定复合物,并导致突变的p53在胞浆聚集,促进肿瘤的增殖、肿瘤血管的生长、侵袭以及转移。越来越多的HSP蛋白已被证实为肿瘤发生的生物记号,并成为抗肿瘤的靶点。在此次研究中,我们克隆并且鉴定了HSP家族的一个新成员,DnaJ (Hsp40) homolog, subfamily C, member25,又名DNAJC25,利用免疫荧光实验我们揭示了其在细胞内定位于细胞质中;利用半定量PCR技术,我们检测了其在15种人体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发现其在肝脏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组织;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PCR)的方法检测了其在肝癌组织和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差异,发现其在肝癌组织中显著下调表达;最后我们通过克隆形成率实验检测了该基因对于细胞存活、增殖的影响,发现DNAJC25能有效抑制肝癌细胞克隆的形成,并根据流式细胞仪的检测结果,我们推断其这种抑制克隆形成的功能很有可能是由于其促进细胞凋亡而产生的。本研究不仅丰富了对于热休克蛋白家族的认识,更为肝癌的防治提供了一个新的候选基因和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