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缅甸蟒(python molurus bivittatus)是我国珍贵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世界濒危物种,在传统中医药、民族乐器以及高档皮具产品制造生产等方面都突显了重要的价值,实施人工养殖是有效保护这一濒危野生动物的重要措施和途径。为突破养殖技术和饲养管理瓶颈,本文通过对3窝同期孵化出壳的44条幼蟒和5组不同时期孵化出壳的250条幼蟒做了为期近3年的体重、体长以及饲养环境温湿度、进食频次、进食量、死亡率等的连续跟踪探索研究,旨在揭示人工饲养条件下,缅甸蟒的生长发育特征及其环境温湿度对蟒蛇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幼蟒孵化出壳体重与体长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壳重呈负相关(P<0.05);始长与壳重不相关(P>0.05)。2、不同时期孵化出壳的幼蟒,在同一人工饲养条件下,孵化出壳时间越早的幼蟒,生长发育速度越快,生长越好。3、蟒蛇生长发育呈现明显的季节性阶段式生长特征,在4月至10月的进食期,蟒蛇生长速度较快,其中以7月和8月份绝对生长率和相对生长率最大,增长最快;11月至次年3月冬眠期,蟒蛇生长速度缓慢,以1月和2月份绝对生长率和相对生长率最小,生长速度最慢,生长强度最小,体重出现零增长和负增长现象。4、不同时期孵化出壳的5组蟒蛇体重和体长生长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经组间多重比较分组后,以三次曲线方程可较好拟合体重生长曲线模型:Yw=142.542+19.428X+3.118X2-0.055X3;(R2:0.955);以二次曲线方程可较好拟合蟒蛇体长生长曲线模型方程为:YL=59.388+5.543X-0.063X2;(R2=0.977).5、环境温度与月增重、月增长、进食频次、进食量、料肉比转化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死亡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其中与进食频次相关性最强(r=0.854);环境湿度与月增长、进食频次呈显著负相关(P<0.05);死亡率与进食频次、料肉比、温度、月增重表现显著负相关(P<0.05),与月龄显著正相关(P<0.05),其中与料肉比和月龄相关性最强(|r|>0.5)。6、1.5岁~2.5岁蟒蛇在不同性别间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体长差异极显著(P<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