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发热是淋巴瘤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淋巴瘤患者发热最常见的病因是肿瘤伴感染所致的发热,其次是肿瘤本身引起的发热。目前临床常用的感染指标包括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血培养、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和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等。但临床上利用这些检测指标对部分病例的肿瘤性发热与感染性发热仍无法鉴别,因此,有必要寻找新的生物标志物。有证据表明,上述两种发热均与细胞因子关系密切。本研究组在之前对细胞因子谱的研究中发现:其可作为细菌感染的良好指标,对G+和G-菌感染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意义,也为临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供了重要的生物标志物。但细胞因子谱能否用于恶性淋巴瘤肿瘤性发热与感染性发热之间的鉴别诊断,国内外未见报道。因此,我们假设:细胞因子谱可能有助于恶性淋巴瘤发热病因的鉴别诊断。研究目的:通过定量测定儿童恶性淋巴瘤患者血清中Th1/Th2细胞因子水平,探讨其在淋巴瘤患儿感染性发热与肿瘤性发热鉴别诊断中的意义。研究方法:收集自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患儿13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淋巴瘤患者97例均来自血液肿瘤科,对照组37例为耳鼻喉科腺样体肥大拟行手术的患儿。采用流式微球阵列技术(cytometric bead array,CBA)定量分析血清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IL-2、IL-4、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和 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的血清浓度。儿童淋巴瘤中有发热症状的患者常规进行血常规、血培养、hsCRP、PCT、支原体/衣原体、结核杆菌、病毒和影像学等检测以及抗菌药物、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等以最后明确诊断。结果:hsCRP和PCT在鉴别恶性淋巴瘤患儿感染性发热与肿瘤性发热时均无显著性差异(二者 P 均>0.05)。IL-2、IL-4、IL-6、IL-10、TNF-α、IFN-γ、IL-6/IL-10、IL-6/IFN-γ、IL-10/IFN-γ在恶性淋巴瘤患儿出现肿瘤性发热(n=6)时的中位数值分别为3.0、3.3、21.8、16.7、2.5、87.25pg/ml 和 1.02、0.35、0.29,在感染发热组(n=62)的中位数值分别为 2.85、2.85、52.55、6.1、2.3、7.05pg/ml 和 9.03、6.03、0.81,在细菌感染发热组(n=14)的中位数值分别为2.65、2.9、36.35、6.35、2.45、7.95pg/ml和4.76、4.23、0.96,在真菌感染发热组(n=10)的中位数值分别为3.5、2.6、96.85、6.5、1.95、10.0pg/ml和10.39、5.32、0.44,在病毒感染发热组(n=5)的中位数值分别为 3.0、3.0、37.0、7.8、2.5、6.3pg/ml 和 5.99、1.59、0.63。肿瘤热组与感染热组/细菌感染热组/真菌感染热组/病毒感染热组相比,IFN-γ均升高,IL-6/IFN-γ均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肿瘤热组与感染热组/细菌感染热组/真菌感染热组相比,IL-10均升高,IL-6/IL-10均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淋巴瘤无感染无发热组(n=24)与对照组(n=37)的上述6种细胞因子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感染无发热病人中霍奇金淋巴瘤组的IL-10(中位数值为6.5pg/ml,n=4)比非霍奇金淋巴瘤组(中位数值为3.0pg/ml,n=20)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无感染无发热病人中B细胞肿瘤组(n=16)与T细胞/NK细胞肿瘤组(n=4)的上述6种细胞因子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感染热组热退后24/48小时内(T2)IL-6(中位数值为 12.55pg/ml,n=8)、IL-10(中位数值为 5.3pg/ml,n=8)、TNF-α(中位数值为2.1pg/ml,n=8)均比入院发热时(T1)IL-6(中位数值为 216.4pg/ml,n=8)、IL-10(中位数值为 6.5pg/ml,n=8)、TNF-α(中位数值为3.55pg/ml,n=8)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肿瘤热组入院发热时(T3)与热退后3天内(T4)的上述6种细胞因子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IL-10有差异趋势(P=0.068)。结论:儿童淋巴瘤发热病人中IL-10、IFN-γ升高,IL-6/IL-10、IL-6/IFN-γ降低可提示肿瘤性发热,伴或不伴IL-6升高,这可能有助于鉴别淋巴瘤患者的感染性发热与肿瘤性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