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人的反常心理在爱德华·阿尔比三部作品中的体现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obinn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德华·阿尔比是美国戏剧史上著名的戏剧作家。他的创作在主题和风格上都得益于欧洲荒诞派剧作家。本篇论文通过分析阿尔比早期的三部作品—《动物园的故事》(1958),《美国梦》(1958)和《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1962)来探讨阿尔比是如何通过运用荒诞派的戏剧手法来反映现代人的反常心理的,以及造成现代人反常心理的深刻的社会原因。荒诞派戏剧是二战后出现在欧洲戏剧舞台上的一种新型流派。国内外对荒诞派戏剧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欧洲荒诞派经典剧作家身上。直到六十年代阿尔比在美国剧坛上一举成名,荒诞派戏剧才在美国兴起。国内外以往对阿尔比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作品中反映出的阿尔比本人的成长经历,其早期作品中的荒诞特色,以及其作品的社会意义上。本篇论文通过对上述三部作品进行文本分析,来探讨阿尔比是如何通过运用荒诞派的戏剧手法来反映现代人的反常心理的,以及造成现代人反常心理的深刻的社会原因。由于家庭和社会原因,现代人往往过于追求名利和社会地位,崇尚金钱,感到孤独和很大的精神压力,在这些情愫的影响下人们开始变得自私、焦虑、恐惧、沉迷于幻想,甚至导致人性的扭曲和丧失。笔者将上述现代人的心理称之为反常心理。阿尔比的三部作品生动地反映了上述现代人的反常心理。《动物园的故事》通过讲述杰瑞和彼得的一段致命的谈话,最后杰瑞被彼得刺死的故事,生动地反映出了现代人的孤独与彼此隔绝。《美国梦》通过对一个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描写,尤其是剧中两个荒诞的情节-----肢解第一个领养的孩子和接收一个为了金钱什么都愿意做的名叫“美国梦”的年轻人,反映出现代人的精神空虚、为钱是图以及人性的异化的反常心理。在《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中,阿尔比通过刻画两对扭曲的婚姻反映了现代人逃避现实和沉迷幻想的反常心理。阿尔比在其作品中巧妙地运用了荒诞派的表现手法,例如刻画卑微、滑稽而又失去个性的人物,不合逻辑、啰嗦晦涩的人物语言,非理性并带有暴力色彩的人物动作以及不合逻辑的故事情节。通过巧妙地运用荒诞派的表现手法,阿尔比成功地在其作品中反映出现代人的上述反常心理。同时,阿尔比还剖析了造成现代人反常心理的社会原因,揭露了现代社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反映了社会现实,从而成为不同于欧洲荒诞派剧作家的自觉的社会批评家。
其他文献
本文对隐喻的汉英翻译原则及策略进行了研究。刘法公教授在西方的隐喻认知理论和关联理论的启发下,提出了隐喻汉英翻译的原则,即:保持隐喻特征;接通汉英隐喻的关联文化内涵;根据语
三百多年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一直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自18世纪以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引起了人们的巨大兴趣和种种争论,对十四行诗的研究也逐步深入,主要针对诗歌主题、意
通过对《爱丽思漫游奇境记》的两个中译本的研究,本文旨在表明童话翻译可以而且应当以目的论为指导,继而指出目的论是一个有着较强实践指导功能的理论,它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