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乐死的发展史,就是人类对死亡的认知过程。从对待死亡的态度上,历经了排斥、恐惧到认同、接纳的艰难转变。我国深受传统伦理观中重生观念的影响,对死亡普遍持有一种抗拒心理。而在多元文化浸染下的今天,由于思想的自由与人性的解放,无原则地延长生命时限已经不是生活的唯一目标,而是注重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注重能够达到优化生死的理想境界。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许多悬而未决的矛盾需要化解。无论是对死亡方式的态度,还是对安乐死伦理价值的认同和接受,都表明人们对安乐死的认识中包含了伦理价值和伦理意义的思考。与此同时,安乐死的研究不可避免的也给伦理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本文共分为三章,试图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入手,对安乐死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本文第一章是对安乐死的理论概述和正当性分析。主要内容是从历史镜像中考察安乐死的由来,梳理安乐死的概念,并对安乐死进行分类解读。从安乐死的历史考察尤其是概念分析中,可以确认安乐死固有的正当性基础,这一问题是从人性尊严和生命权利两个方面来加以论证。第二章探究了安乐死实践中的道德难题。安乐死虽然具有正当性,但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着种种道德难题,具体表现为安乐死与医德的冲突和安乐死与中国孝文化的冲突。前者是从医德与医疗水平、医德与生命精神的关系中进行思考,后者是基于中国传统孝文化的理解,对“助死”与“重生”的矛盾加以分析。第三章是针对安乐死问题的对策分析。面对安乐死的道德难题以及安乐死实施的必要性,本文立足于安乐死伦理理念的充分考虑,确立安乐死实施的若干伦理原则。关于安乐死问题的对策分析,一是提出了生命伦理关怀和医学伦理关怀,二是从制度层面入手,从医疗保障制度和法律应用分析等方面探寻安乐死的实践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