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异龙湖地处低纬高原,受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的交汇影响,是石屏县赖以生存的基础,对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地理位置决定了其生态脆弱性及对气候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敏感性。基于此,本文选择异龙湖为研究对象,利用210Pb方法建立年代标尺,通过对异龙湖短钻岩芯沉积物粒度、碳酸盐(CaCO3)、有机质(TOC)、有机质碳氮同位素(δ13C,δ15N)、碳氮比(C/N)等环境代用指标研究,结合文献资料和当地气象数据,讨论了异龙湖流域1880年以来的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湖泊沉积环境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结论和认识如下:(1)异龙湖湖泊沉积物代用指标的变化可以指示异龙湖流域过去1880年以来湖泊环境的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湖泊沉积环境的影响。通过对代用气候指标的分析,我们发现:在1880~1936年期间,碳酸盐含量、中值粒径的均值较高,表明这一时期为暖湿气候。这一阶段TOC含量处于低值且平缓,δ13C值较偏正,δ15N处于低值,证实人类活动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湖泊环境变化的影响因素以自然因素为主,这一结论也得到了历史记载的印证。因此可以认为在人类活动对湖泊流域影响较小的时期,湖泊沉积物代用指标可以较为有效地反应异龙湖中气候的温度和降水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后受人类活动影响,尤其是70年代大规模的围湖造田活动开始后湖泊营养状况发生改变,碳酸盐含量大量减少,有机质含量增加,碳酸盐保存条件发生改变,二者未能与气象记录一致。(2)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异龙湖沉积物中TOC含量增多,但CaCO3含量显著降低,两者之间表现出明显的负相关。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受人类活动影响,湖水有机质含量增加,使得其分解释放的CO2也随之增加,这一过程降低了湖水的pH值,使得部分的碳酸盐矿物再次溶解造成的。异龙湖湖泊沉积物中这两个指标的变化可能是对50年代和70年代两次大规模的围湖造田活动的响应。由于异龙湖流域环境的不断恶化,逐渐引起了各级部门的重视,90年代开始采取了一系列的综合治理措施,使得流域生态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从沉积物记录来看,这一时期沉积物中值粒径变细,粘粒增多。C/N值在这一时期也有减小的趋势,表明有机质来源中外源输入有所减少,内源占优势。这些变化响应了异龙湖流域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的举措。(3)从湖泊发展历程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80~1936年)表现出以暖湿为主的气候特征。湖泊流域的水动力较大,气温升高降雨增加,湖面扩展,这一阶段人类活动对湖泊沉积影响较小;第二阶段(1936~1996年)更多地反应了异龙湖流域人类活动的加剧。这段时期内沉积物CaCO3含量显著降低,但TOC含量却增加,表现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其原因归结于人类活动的加剧,改变了原来的湖泊沉积环境,这也表明这一时期的沉积物记录已经不能反映流域气候的变化;第三阶段(1996~2013年)反映人类活动有所减弱,异龙湖的整体生态环境有所改善。表现为CaCO3含量和TOC含量没有明显的负相关性,而且沉积物中砂含量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