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信用违约互换凭借其高效性和创新性,帮助投资者实现风险的有效规避、转移、对冲和优化配置,目前已经得到迅速发展和成功应用,是国外金融领域不可或缺的信用风险防控工具。我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于2010年10月正式创设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自此,中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成功面世,被业界称为有“中国特色”的信用违约互换,即“中国的CDS”。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edit Risk Mitigation),简记为CRM,是剥离、对冲、规避和有效配置信用风险的各种金融技术的统称。工具规定在信用保护有效期内,CRM购买方遵循合同规定的条件和方式向出售方按周期或一次性支付保费,而当触发信用事件时,出售方赔偿给CRM购买方参考资产的损失金额。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使得信用资产所有者可以实时、主动地管理信用风险,大大增强了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和稳定性。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在全球的信用风险管理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但是,由于信用风险的客观性、传染性、收益可偏性、非系统性以及数据获取不足,工具定价十分困难。本文立足于人民币信用衍生品市场,探讨我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交易流程、合约设计、价格影响因素、定价方法及实证研究,同时结合我国金融市场的具体特点,完善了国际上通用的约化模型并配置参数,为我国市场上流通的典型信用风险缓释产品定价及合约现金流测算提供理论依据。最后,在实证分析基础上提出对无风险收益率、交易对手信用、交易成本、卖空限制以及发展建议等关键问题的思考。有助于充分发挥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市场风险揭示和价格发现功能,对于我国金融市场的改革和金融体系的进步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