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针对具有特定城市形态和气候条件的郑州市,以天下城,非常国际等16个居住区为例,研究城市内各居住区的温度变化差异;探索了郑州市居住区的温度分布格局;揭示了不同距离,不同建筑高度,不同天空可视因子(Sky View Factor,SVF)和不同绿化覆盖率的居住区空气温度差异,变化规律。主要结论如下:(1)在秋季各居住区最高温出现在下午16:00时,最低温出现在早上8:00时;冬季各居住区最高温出现在下午14:00时,最低温出现在早上7:00时。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可知,秋冬两季各居住区之间的温度具有显著性差异。比较白天和夜晚的温差数据,各居住区白天温差变化剧烈,夜晚温差变化比较缓和,但温差值普遍较大。秋季绿化状况较差的居住区温度变化率较大,冬季建筑阴影较大的居住区温度变化率较大,且冬季的温度变化率整体大于秋季。四个时相的最大温度差异的大小顺序分别为冬季夜晚(4.25℃)>秋季夜晚(2.54℃)>冬季白天(2.46℃)>秋季白天(2.09℃)。研究区域内空气温度变化强度是夜晚大于白天,而冬季夜晚大于秋季夜晚,且研究区域内温度差异的昼夜变化大于季节变化。(2)对郑州市绿色空间位于不同的温度圈层进行研究。从平均温度分布格局上看,无论是秋季还是冬季,随着温度圈层向外扩展,平均温度逐渐降低。从温度变化分布格局上看,秋季温度变化分布格局以郑州市市中心向外扩展,温度变化逐渐增大;在冬季,整体上南面的居住区的温度变化大于北面居住区的温度变化。从温度最大值分布格局上看,秋季温度最大值较大的居住区多分布在第一,第二温度梯度范围内;在冬季,温度最大值较大的居住区多分布在郑州市的北部。从温度最小值分布格局上看,秋季越往外围,温度最小值越小;冬季温度最小值从整体上看北部温度最小值较小。总体来说秋冬两季越往温度梯度外围,其范围内的温度平均值,温度最大值,温度最小值和温度方差都是逐渐减小的。(3)绿色空间所处的位置,建筑高度,天空可视因子的大小和绿化覆盖率都会对温度变化产生显著影响。秋冬两季距离市中心距离越远平均温度就越低,建筑高度越高平均温度越高,SVF值越大平均温度就越低,植物覆盖率越大平均温度就越低。从平均日最高温最低温以及温度变化情况看:秋季距离市中心距离越近,平均日最高温越大,平均日最低温越大,最大温度变化率越大;冬季距离市中心距离越近,平均日最高温越小,平均日最低温越大,最大温度变化率越大。秋季高层平均日最高温大于低层,冬季反之;秋冬两季的高层日平均最低温大于多层,高层温度变化率均大于低层的温度变化率。秋冬两季季SVF值越大,平均日最高温越大,平均日最低温越小;秋季最大温度变化率大大小顺序为SVF大于0.5>SVF小于0.3>SVF为0.3-0.5,冬季最大温度变化率的大小顺序为SVF大于0.5>SVF小于0.4>SVF为0.4-0.5。秋冬季随着绿化覆盖率的增加,平均日最高温,最低温,白天夜晚平均日累积温度以及温度变化率是逐渐较小的。且在秋季绿化覆盖率大于30%时对温度有明显的调节作用,绿化覆盖率大于50%时对温度的调节作用极其明显。在冬季,绿化覆盖率达到30%时对温度调节作用明显,绿化覆盖率大于30%范围内的不同的绿化覆盖率对温度调节作用不明显。(4)通过综合分析可知,在郑州市区范围内,应在距离市中心较近的范围加强绿色空间建设。具体措施可以建立多层居住区,减少高层来降低空气温度。在有植物影响的情况下使SVF值在0.3-0.5的范围内可以有效调节室外空气温度,无植物影响的情况下SVF值在0.4-0.5的范围内可以有效调节室外空气温度。绿化覆盖率至少控制在30%左右可以作为最佳的绿地面积来降低空气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