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宪法和法律赋予社会主体诸项权利,同时也相应地赋予他们在这些权利受到侵害或发生争议时拥有平等而充分地获得公力救济的权利即诉权。诉权作为一项救济权利之权利已呈现出宪法化、国际化的世界宪政趋势。诉权宪法化主要体现于:世界各国纷纷赋予诉权之本质属性即宪法权利属性,并将诉权上升到宪法层面给予保障;诉权国际化主要表现为:《世界人权宣言》、《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欧洲人权公约》等国际人权文件都将保障公民诉权明确化、成文化、规范化。然而,诉权宪法化、国际化的宪政潮流并未使诉权在我国受到普遍关注、获得特别保护,现实生活中公民诉权遭到限制、剥夺、迫害的现象比比皆是、屡见不鲜,面对我国诉权发展之困境,我们不能坐视不理、坐以待毙。所以,笔者试图尝试从宪法的高度来保障诉权,还诉权应有的宪法权利属性,将诉权真正载入宪法文本,因而《诉权之宪法建构》这篇文章便应运而生。全文六万余字,由四章组成。各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第一章主要阐述诉权宪法建构之问题的源起。众所周知,“齐玉苓案”、“延安黄碟案”、“乙肝歧视案”等宪法特案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本章中笔者正是从这些典型案例切入正题分别介绍诉权宪法保障的缺陷;诉权普通法保障的缺陷;司法实践中公民诉权行使之障碍及其他影响公民诉权行使的因素等方面的内容,目的是为了突显我国诉权宪法建构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深刻认识“诉权之宪法建构”的重大意义。第二章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我国诉权宪法建构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本章共分为三节由“我国诉权宪法保障的现状”、“我国诉权宪法建构的必要性”、“我国诉权宪法建构的可行性”组成,且每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不管在理论层面还是在现实层面,抑或意识形态等方面都为“我国诉权之宪法建构”作了充分的铺垫,并有助于实现中国人民追求了数百年之久的宪政之梦。第三章主要介绍诉权宪法建构的理论基础。其内容包括诉权的起源、发展、内涵、分类、权利属性、特点、结构、功能、诉权与诉讼权利的关系及诉权与宪法权利的关系问题。目的是在深刻理解诉权及明确诉权与相关权利关系之基础上来构思“我国诉权宪法建构”的具体操作模式,以便加速我国诉权入宪之步伐,开辟我国宪政历程的新纪元。第四章“诉权宪法建构的制度之维”是全文的最后一章,也是全文最具创新性之章节。不管是从宪法层面进行诉权建构的具体构思还是从其他层面为“诉权之宪法建构”作理论铺垫,目的都是为了明确诉权之宪法权利属性;将诉权载入宪法文本加以保障;进而实现“保障公民接近法院、追求正义、实现权利、限制权力”之宪政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