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一期后路截骨式病灶清除术与搔刮式病灶清除术在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治疗中的对比,探讨一期后路截骨式病灶清除术对胸腰椎结核治疗的临床有效性和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7年1月我院骨科经手术治疗的148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的治疗结果,其中35例采用一期后路截骨式病灶清除术治疗(A组),113例采用一期后路搔刮式病灶清除术治疗(B组)。分别对比A组和B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包括术后3日内)输注悬浮红细胞量,术后卧床时间,骨融合时间,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血沉和C-反应蛋白,术前及术后(1月及3月)VAS评分,术前及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JOA评分,术前及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ODI评分,术前及术后(7天及末次随访)后凸角以及后凸角纠正度,并且记录手术并发症及复发情况,将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进行了10-36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7.78±6.59)个月。A组手术时间为(278.97±81.40)min,术中出血量为(900.00±500.00)ml,术中(包括术后3日内)输注悬浮红细胞量为(1.89±1.60)u,术后卧床时间为(5.06±3.00)d,骨融合时间为(7.60±1.45)mon,术后血沉为(78.14±38.70)mm/h,末次随访血沉为(14.46±5.82)mm/h,术后C反应蛋白为(43.18±28.54)ug/ml,末次随访C反应蛋白为(6.44±2.62)ug/ml,术后1月VAS评分为(1.20±0.41),术后3月VAS评分为(0.94±0.42),术后3月JOA评分为(26.60±1.58),末次随访JOA评分为(27.89±1.05),术后3月ODI为(19.78±7.22)%,末次随访ODI为(12.03±4.66)%,术后Cobb角为(11.54±9.59)°,末次随访Cobb角为(11.71±9.45)°,Cobb角纠正度为(5.54±4.91)°,其中3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术后无一例患者复发。B组手术时间为(247.56±75.75)min,术中出血量为(594.12±265.10)ml,术中(包括术后3日内)输注悬浮红细胞量为(1.10±1.55)u,术后卧床时间为(16.21±12.61)d,骨融合时间为(8.20±1.57)mon,术后血沉为(61.10±31.66)mm/h末次随访血沉为(13.73±4.71)mm/h,术后C反应蛋白为(41.92±34.11)ug/ml,末次随访C反应蛋白为(6.12±2.77)ug/ml,术后1月VAS评分为(1.32±0.63),术后3月VAS评分为(0.81±0.44),术后3月JOA评分为(25.36±5.20),末次随访JOA评分为(26.38±4.98),术后3月ODI为(24.06±17.00)%,末次随访ODI为(17.07±15.53)%,术后Cobb角为(10.80±7.33)°,末次随访Cobb角为(10.76±6.86)°,Cobb角纠正度为(4.49±3.93)°,其中30例患者出现手术并发症,11例患者结核复发,其中4例患者再次行病灶清除术。对比分析以上数据,A组与B组在末次随访血沉、术后及末次随访C反应蛋白、术后1月及3月VAS评分、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JOA评分、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ODI评分、Cobb角纠正度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注悬浮红细胞量、术后卧床时间、骨融合时间、术后血沉、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复发方面较B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一期后路截骨式病灶清除术治疗胸腰椎结核能够取得与搔刮式病灶清除术相同的临床疗效,虽然手术中出血量增多,手术时间延长,但患者术后卧床时间及骨融合时间更短,且手术并发症及复发率显著降低。该术式对胸腰椎结核的治疗安全、有效,为脊柱外科医师在治疗脊柱结核时提供了更好的手术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