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中国与世界古代蜡染文化遗存入手,通过对考古实物的认真分析和对古文献资料的详细考证,对蜡染文化起源与传播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同时在民间调查的基础上,重点对非洲蜡染图案、色彩、服饰文化及其工艺技术进行了详细研究,并提出了蜡染技术历史发展演变规律的系谱;最后通过对蜡质防染剂科学研究,找出了定量表征其物理性能的方法。研究内容、结果与研究方法如下: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关于蜡染的概念重新进行整理界定,认为防染是其本质内容,而防染材料及其防染方法是其概念的外延部分;对历代古文献出现的相关名称和容易误解的概念进行梳理和考证。同时采用史料考证法对中外古代蜡染文化遗存按时间序列和空间地域分布列表列图,以表达世界古代蜡染文化遗产的分布状况,从中获取历史信息。此外,对福斯塔特出土的蜡染文物重点做了研究分析,得出了中世纪印度蜡染文化与技术通过贸易向地中海地区传播并引起当地工匠仿效的结论;同时对古印度、古埃及以及其它地区的古代蜡染做了综述对比分析。 在研究分析史料文献和蜡染出土文物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蜡染技术演变和创新做了归纳总结和模拟实验;在前人研究和推测的基础上,寻找另外的更为简单的显花技术。认为蜡染盛于唐代,到宋代灰缬逐渐在中原和江南取代蜡染的位置,原因是蜡质资源的稀缺与蜡染生产规模的扩大对蜡质防染剂需求增大的矛盾以及灰缬生产成本更低所致。另外,从工艺技术史的角度纵向对古代各蜡染地区蜡染技术所使用的工具做了具体比较,认为近代爪哇蜡染工具铜模的发明是印度和中国木模印花工具的继承和创新;而非洲手绘、木模、型版施加防染剂的工具则没有什么亮点,倒是马里泥浆防染技术比较特别,以至现在马里民间部落仍保留这一传统技艺,其产品风格也成了欧美时尚元素。此外,对蜡染所用的天然染料,尤其是靛蓝在全世界的种类和分布做了分析研究,认为靛蓝可能来自非洲热带地区的槐蓝属植物。 其次,采用综合分析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政治、经济、文化、工艺史等六个方面,对新疆尼雅出土的东汉蜡染布做了再研究工作,得出了这块久远的蜡染文物来自印度犍陀罗地区可能性较大,推论的佐证是尼雅同时出土的怯罗文简牍以及同时期印度的其它出土文物加以分析,进而认为蜡染在亚洲的起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