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起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1962年国家开始有计划的组织开展,至1968年演变成一场国家统一部署、地方贯彻落实、波及全国城乡的运动,在1980年基本结束。在1962到1979年间,约1700多万1城镇知识青年被下放到各地农村及山区。这场大规模的城市到农村的人口迁徙,改变了一代知青的一生,冲击了知青的家庭及下放的农村,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广泛而深刻,是我国当代史研究的重大课题。 近十多年来,虽然有一些知青史的研究作品问世,但总体来说研究进展较为缓慢,这主要是由于史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金光耀和金大陆,2015)。在这种背景下,由各级政府组织编纂且汇集了许多官方资料和数据的新编地方志对于知青史研究而言就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的首要工作是对内地29省2的省市(地)县三级地方志(包括专业志)中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资料记载进行数据整理3,地方志中上山下乡的资料选取时间跨度为1962-1980年。 本文的第一章与第二章分别为绪论及文献综述,第三章和第四章对通过地方志整理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和量化分析,由于各地方志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记载并无统一的标准且内容详略不一,所以在量化分析过程中,本文也整理了部分相关文献资料,将其中的知青数据与地方志知青数据结合使用。知青数据涉及的方面主要包括省级和县级层面的知识青年动员与安置人数、知青的安置情况、政府对知青的财政拨款及经费支出情况、知识青年在农村的生活状况以及知识青年的返城情况。这部分工作的贡献在于将上述方面的知青数据从以往的全国或省级层面细化到县级层面,从而更好地了解区域间共性及差异性。此外,在做好史料收集工作的同时,通过具体数据深化对上山下乡运动的认识。为了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数据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更好地了解区域特点及差异性,本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部分知青地方志数据进行了可视化尝试。 第五章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规模与资源约束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社会总产值及农作物播种面积对安置知青规模有显著正向影响,农业人口数对安置知青规模有显著负向影响;工业总产值对知青上山下乡的动员人数规模有显著正向影响,农业总产值对知青动员人数规模有显著负向影响,此外,知青动员人数的规模受到了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这表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规模在政治因素影响之外,有其背后的经济因素,受限于当地的资源约束。 最后一部分为结语,主要内容为本文的结论,还包括写作过程中对运动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