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以紫云—罗甸—南丹构造带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不同时代沉积相空间变化和沉积盆地演化的角度研究大地构造问题。在沉积学研究的同时,辅助以岩浆岩的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主要取得以下初步认识:1、紫云—罗甸—南丹裂陷带在研究区内主要出露中泥盆统至早—中三叠统,上三叠统及侏罗系大部分缺失,白垩系、第四系局部发育。研究区及邻区的地质建造,从下而上可划分为四个构造层:前震旦系基底构造层、震旦系—下古生界构造层、上古生界构造层和中—新生界构造层,紫云—罗甸—南丹裂陷槽就奠基在前震旦系基底构造层和震旦系—下古生界构造层之上。2、依据紫云—罗甸—南丹裂陷槽沉积建造的时间—空间的变化特点,认为其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沉积—构造演化:地壳拉伸变薄—陆内裂陷阶段(D1)、断陷伸展—被动陆缘裂谷阶段(D2—P2)、走滑裂陷—断裂沉陷阶段(P3—T1)、挤压聚敛—前陆盆地阶段(T2—T3)。3、NW向紫云—罗甸—南丹构造带由紫云—罗甸—南丹裂陷槽演化而来,其两侧具有显著不同的构造变形特点,NE侧以NE或近SN向构造为主,SW侧则以NWW或SEE向构造为主。根据空间组合特征及地质特征,该构造带大体可分为关岭段,紫云—罗甸段和南丹段。4、通过对紫云—罗甸—南丹构造带的构造结构特点及变形特征分析,认为研究区内各期构造变形之间有一定的继承关系,多条长期活动的区域性大断裂和同沉积断层很大程度上控制着紫云—罗甸—南丹裂陷槽沉积演化特征。由于构造活动强烈,研究区内油气潜力前景有限。5、通过对贵州罗甸县罗悃辉绿岩的地球化学与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确定其形成时间为255.0±0.62Ma。可能起源于与原始地幔类似的地幔岩的部分熔融作用,是在地壳伸展背景下来自深部的幔源岩浆快速向上侵位形成的。与峨眉山玄武岩高度类似,且形成时间上基本一致,认为罗甸辉绿岩是峨眉山玄武岩同质异相岩浆活动的产物,而不是紫云—罗甸—南丹裂陷槽裂陷活动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