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国从20世纪10年代开始沦陷为日本的殖民地,国家的政治、经济命脉掌握在日本人手中,各种资源成为日本掠夺的目标,从而导致工农业生产处于很低的水平,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945年日本投降后不久又爆发了朝鲜战争,使刚刚出现的恢复性经济建设再次遭受严重破坏。直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韩国还是属于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经济濒临崩溃,粮食问题严重,当时只能通过政府调整农业政策和美国的经济援助,渡过难关,稳定国内的社会秩序。60年代初,韩国开始推行经济开发五年计划,主要采取了非均衡发展的战略,以重化学工业和劳动力密集型的轻工业发展为中心,经过近10年的努力,韩国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从而为整个工业化的发展和服务业扩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提供了客观条件。但与此相伴随的现象是工农业发展的严重失衡,农村问题十分突出,城乡差别不断扩大,农村经济处于落后的状态,严重影响整体经济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局面,1970年韩国开展了“新村运动”,拉开了现代农业、农村经济建设的新帷幕。韩国新村运动通过改善农民的伦理思想,激发农民勤勉、自助与合作的精神和积极的价值观念,培养基层领导,使农民积极自愿地参与以改善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环境条件等为目的的综合开发运动。韩国新村运动的目标体现为三个方面:1、伦理生活的态度转变,包括培养农民的自立、自助与合作精神,灌输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生活态度,改善和转变伦理生活。2、经济发展,包括提高农民收入、实现生产机械化和技术创新、转变农业生产结构、扩大土地开发规模、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3、社会发展,韩国新村运动后来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发展运动,包括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铁路、普及用电、完善通讯设施、建设文化设施、扩大社会福利制度等。韩国新村运动最初的项目方案是由韩国内务部着手制定的,第一个项目是动员农民参与村庄的改建、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善等工作。韩国政府计划了20多种建设项目,以此改善农村的生活面貌。如建桥修路、改房建厕、饮水改造、洗衣池、修建河堤、新村会馆等项目。韩国政府免费为村庄发放一定数量的水泥和钢筋,作为新村运动建设项目中村庄的公共事业建设。韩国政府把全国约35,000个村落分成基础村、自助村和自立村三种。韩国政府会把免费的物资发放给自助村和自立村,而基础村的农民则需要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自助改造,以此争取政府的资源支持。韩国新村运动调动了农民自己出资出力的积极性,到1980年,韩国政府对新村运动投入的资金为27,571亿韩元,修建村庄道路44,000千米,扩展村庄道路40,000千米,修建新村会馆35,950座,实现村村通汽车。此外,饮用水改造4,440千米,村民用上了自来水。传统的茅草屋顶全部消失,农民的收入大大增加。韩国新村运动早期是由政府主导,但一直是通过村民自治的方式建设村庄、勤劳致富,是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典型。因为新村运动不仅改善了农村环境、缩小了城乡差距、缓解了社会矛盾,更重要的是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和人们精神面貌方面的变化。韩国新村运动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工业反哺农业并非具有强大的工业基础才能进行,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岗位,使农村人口没有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解决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难题。韩国成功的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建设之路,为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资源匮乏、人口密度大的国家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素材。本文以农村、农业经济学,传统农业、农业现代化,乡村治理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理论为基础,重点分析了韩国新村运动展开的背景、推动的过程、新村运动的主要内容及特点、落实新村运动政策的途径及手段、产生的积极效果及存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想法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