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后期,以成德、卢龙、魏博为代表的河朔三镇是典型的割据型藩镇,而其军职系统既和其他地方有相似性,又有着自己的独特性,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由于传世文献资料中多记载藩镇文职僚佐的情况,对武职记载较少,这就使得我们对河朔的武职系统知之甚少。所幸有大量的墓志材料与石经题记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武职信息,通过分析武将们所任官职的情况,有助于我们了解河朔的军职系统,进而探究其独特之处。本文包含前言与五个部分的论述。前言部分说明本文的选题缘由及意义,总结前人对唐代藩镇的研究情况,并指明本文的研究范围以及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一章是对河朔三镇的兵马使系统进行简要分析,指出都知兵马使是兵马使中地位最高的,且河朔地区的都知兵马使多接任节度使。其他兵马使按行军序列可分为中军兵马使、前军兵马使、后军兵马使;按兵种可分为步军兵马使和马军兵马使,也有兼任之的马步军兵马使;按可分为衙前兵马使和衙内兵马使;按左右厢可划分为左厢兵马使和右厢兵马使等,按经济类可划分为营田兵马使等,并对兵马使的迁转进行简要论述。第二章则主要讨论河朔三镇的押衙和虞侯系统。押衙系统分为都押衙和押衙,按职责划分又有所谓知客押衙、随从押衙等,往往由节度使亲信担任,在同一级别下,都押衙地位较高。虞侯系统分为都虞侯和虞侯,二者地位都较低,但有监察之权,实际作用很大,特别是在军乱之时。虞侯可升为押衙,为方便说明,将以周元长和魏常宁的个案为例。第三章将对河朔三镇的中低阶武职系统进行探究,这一系统主要包括团练使、教练使、营田使、乐营使、十将、副将等。教练使多由一州刺史兼任,团练使主操练、营田使主屯田、乐营使主军乐、十将与副将则是最低级别的武职,营田使多由节度使兼任,乐营使以上军职可由兵马使兼任。第四章是对河朔三镇的散武职现象的论述,主要讨论散兵马使、散虞侯、散将,并探寻其形成原因及散武职的朝衔、迁转问题。第五章将简要论述河朔三镇武将的兼官问题。兼官包含监察官、检校官、散官等,不同职务可兼职均不同,并得出节度使、都知兵马使等高级别武职所兼散官多为文散官而不是武散官,十将、副将等低级别武职多为武散官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