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mlet汉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以朱生豪和卞之琳的译本为例

来源 :长沙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mingli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翻译理论强调翻译以原作为中心,要求译者必须绝对忠实于原作者,不允许有任何创造性行为,因而译者的存在一直被忽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这一全新的研究范式突破了传统研究模式的规约性和片面性,强调对译作和译者的关注.从而使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身份得以凸显。 法国文学社会学家罗伯特·埃斯卡皮曾提出: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叛逆,进一步改变了以往的忠实翻译观。创造性指译者为接近和再现原作的主观努力,叛逆是译者为达到主观愿望而对原作的客观背离。在实际的文学翻译中,两者无法隔离,形成和谐的有机体。 “创造性叛逆”是一个相对新颖的概念,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Hamlet是代表莎士比亚戏剧的巅峰之作,朱生豪和卞之琳的汉译本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因此两者的结合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本文首先追溯翻译史上专家学者对译者的有关论述以及翻译研究范式的转换,考察了“创造性叛逆”的内涵,梳理了中外学者对其研究状况,并借鉴哲学阐释学的理论探讨其产生的原因,进而把创造性叛逆引入Hamlet的汉译本研究之中。然后文章从译者作为读者和再创造者两个方面,分析译者的个人偏好、能力、翻译原则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如何体现在译者对原文本的选择、理解、以及对译本的表达过程中的。最后指出,由于时间、空间、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译者不可能完全忠实于原作者,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是不可避免的。创造性叛逆能够延长原文的生命,丰富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通过本研究,作者以期帮助翻译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创造性叛逆,从而更加客观地进行文学翻译批评。同时,为国内莎学研究尽微薄之力。
其他文献
波勒·马歇尔现今被公认为美国当代黑人文学领域一名杰出的作家,然而长久以来在文学学术界遭受冷落。她的作品刻画了那些发现并接受传统的黑人妇女们情感的成长,而在她的第四部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愈来愈重视媒体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该研究旨在挑战当前跨文化交际研究中文化不平衡的现状,提出在全球化进程中,从文化的视角更好地推进跨
本文从马丁的评价理论视角分析口译效度。评价理论是由悉尼大学的James R. Martin博士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系统属于阐释性研究。评价系统主要关注的是话语
写作是大学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大学英语教学中较为薄弱的环节。自1987年国家教委将写作纳入大学英语测试(CET)以来,学生的写作平均分总在5到7分之间徘徊(满分为15分)
杰克·伦敦(1876-1916)在世界文坛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很多作品在国内外都广受欢迎。尤其是《野性的呼唤》这部作品更是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对于伦敦这部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