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中期以来,以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为主要方式的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不断地深入发展,《2013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2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共计1.35万亿美元,联合国贸发会议有关资料指出,2014年全球FDI流量已达到1.6万亿美元,2015年将达到1.8万亿美元。中国改革开放30余年以来,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已超过1万亿美元。自1993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2011年达到1160亿美元,全球排名仅低于美国为第二位。2013年达到1175.86亿美元。北京市作为我国首都,在利用FDI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2013年实际外商直接投资达到85.2亿美元,同时FDI对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起到了积极作用,2013年北京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达到76.9%。但也必须看到,与发达经济体和世界城市相比,北京市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在全球价值链中还处于中低端位置,制造业“空心化”和服务业低端化并存,以技术和创新为主要动力的产业发展格局还没有形成;同时,北京市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的矛盾已日趋严峻。因此,北京市迫切需要在国家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中走在前列。其中,提升FDI的质量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动力和必要的渠道。本文针对FDI对北京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科学问题,在大规模数据调研分析和大量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与专业领域的政府管理人员和专家学者的反复研讨,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对于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二者关系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说明了文献研究的进展情况和理论贡献。其次,深入分析了北京市外商直接投资的演进过程,阐述了北京市外商直接投资的阶段性特征,解析了政策引导的作用,同时指出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推动北京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以及不足之处。再次,从理论上筛选了FDI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因素,并逐一研究了FDI对各个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然后,通过建立数学模型以及其他统计学研究方法,展开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北京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用的实证分析。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关于提高外商直接投资对北京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作用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创新工作如下:(1)系统揭示了FDI对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机理,建立了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产业经济学理论、区域经济学理论和外商投资理论,提出了FDI对北京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确定了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产业节能减排和区域经济发展5个方面的评价指标,深入分析了对各个评价指标的具体影响机制,从而系统揭示了FDI对北京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机理。(2)将Cobb-Douglas生产函数与协整模型进行有效结合,同时建立了FDI增长率与产业转型指标的相关性模型。在实证分析FDI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影响中,先仿照Cobb-Douglas生产函数构建了综合技术水平与FDI的模型,并增加了内需和政策2个变量。这在实证方面丰富了现有理论模型,在实践方面为衡量要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影响提供了更为合理的依据。此外,在实证分析FDI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中,建立了测算产业转型度指标的模型,在此基础上,再建立FDI增长率与产业转型指标的相关性模型。本文把FDI与经济转型度比较后不仅确定了滞后时间,还做了两者相关性分析,这是一次新的尝试。(3)通过对北京市FDI数据和资料的挖掘和分析,系统揭示了北京市FDI的阶段性演进特征。依据外商投资发展阶段理论,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和对外经贸合作中的重大事件,明确把北京市FDI自1978-2013年划分为三个阶段,并进行了定量检验。同时总结了不同阶段吸引FDI的政策演进过程及其发挥的作用。此外,明确指出未来北京市经济发展和产业体系重构也将发生变化,必将带动北京市FDI进入一个质和量全面发展的全新阶段。(4)针对北京市城市功能定位和区域经济特点,提出了FDI在北京市经济发展中的新定位及政策建议。针对北京市作为超大型国际化都市,客观上形成内部区域功能划分的特点,分别研究了FDI对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以及生态涵养发展区这4个功能区域的影响,并提出了要结合北京市内部各功能区域定位,形成FDI区域化特征格局的政策建议。总之,FDI对促进北京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制定更加积极有效的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政策,对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起到更加有力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