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弃渣型泥石流频频暴发,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随着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山区居民的出行需求与日俱增,人类工程活动不断加剧。受工程环境因素的限制和施工技术条件的制约,新建山区公路产生的弃渣堆放难题,成为了不可忽视的工程地质问题。堆放不合理的弃渣为泥石流发育提供了大量物源,该类由弃渣的不合理堆放、倾倒,所引发的泥石流被称为公路弃渣型泥石流。同自然泥石流不同,公路弃渣型泥石流属于一种典型的人为泥石流,在我国西部偏远山区分布广泛,发生频繁。严重影响了山区的工程建设活动和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成为了我国山区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类型之一。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仅在我国西南3省区,就发生工程弃渣泥石流灾害247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84亿元(倪化勇等,2011)。本文以阿花洛河公路弃渣型泥石流为研究对象,在收集相关地质资料和前期勘查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研究区泥石流的详细调查。内容包括松散固体物源的储量和分布情况、泥石流各区段的分区及冲淤特征、泥石流特征参数计算和防治方案设计等。并重点分析了阿花洛河泥石流发育的地形、物源和水源条件、公路弃渣型泥石流的形成模式和特征、修建通村公路任意倾倒、堆放弃渣对该沟泥石流的致灾作用等。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适用于公路弃渣型泥石流的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对该沟泥石流危险性做出了评价;利用FLOW2D软件对该泥石流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得出了在不同暴雨频率下,阿花洛河泥石流的运动特征。最后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阿花洛河公路弃渣型泥石流的成因机制,提出了针对公路弃渣型泥石流的防治特征和具体方案。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通过收集气象、水文和区域地质等资料,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对阿花洛沟泥石流形成的地形地貌、物源、水源条件进行分析,并着重说明其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和工程建设情况与公路弃渣型泥石流的形成与发展的关系。(2)通过野外调查结合室内实验,得出公路弃渣物源的物质构成和基本物理性质,分析公路弃渣型泥石流的堆积特征及堆积体的颗粒级配。调查阿花洛沟松散固体物源的储量和分布情况。分析阿花洛公路弃渣型泥石流的物源构成和参与泥石流活动的补给方式等。(3)结合阿花洛河公路弃渣型泥石流的物源特性和发育特征,以泥石流形成的力学机理为依据,分析阿花洛河公路弃渣型泥石流的堆积特征、弃渣物源的启动模式和泥石流的形成过程。充分考量公路弃渣型泥石流的特殊性,在相关规范的基础上,对该沟易发性、强度等级和各工况下的发展趋势做出详细分析。(4)在阿花洛河公路弃渣型泥石流特殊的发育背景和形成模式下,通过综合考量在众多与泥石流发育相关的因子中选取了4个,作为阿花洛河泥石流灾害危险度的一级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的数量化方法(AHP)对影响泥石流沟危险度的相关因子进行分析,并对各参与评价因子的权重作出计算,以此构建了阿花洛河公路弃渣型泥石流危险度评价的层次指标系统,探索单沟公路弃渣型泥石流的危险度评价模型,并进行了阿花洛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5)通过收集研究区相关水文、气象资料,运用FLO-2D软件二维洪灾模式,对不同降雨频率下(10年一遇、20年一遇、50年一遇、100年一遇及200年一遇)阿花洛河泥石流的暴发情况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阿花洛河泥石流爆发的运动过程和特征,预测成灾范围和规模,建立研究区泥石流强度及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得到研究区泥石流强度和危险性分区图。通过网格化的数值地形模型,将加入流变方程式后的洪灾模式转换为可模拟泥石流流变行为的分析模式,最终得出准确、直观的模拟结果(6)从物源量和汇流量两方面,详细分析阿花洛河公路弃渣型泥石流的成因机制。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公路弃渣型泥石流的破坏模式和特点,运用于工程实际,提出适用于公路弃渣泥石流的阿花洛沟防治方案建议,并运用软件建模,得到直观的既有工程效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