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节日是一个地区或一个族群的文化复合体,是该地区或族群的文化展演场,它涵盖了该地区或族群社会、历史、生活、文化和心理的各个层面。对一个节日考察和研究,我们就可以挖掘到该地区或族群的文化精髓。钉耙山“闹冲节”是被誉为“百节之乡”的黔东南节日之一,是苗族社交游乐节的一个重要代表。苗族社交游乐节中最典型的节日活动就是唱歌和舞蹈。钉耙山“闹冲”对歌就是以对唱民歌为主的节日活动,它是以唱歌为主的苗族节日中一个典型案例,是了解和研究苗族文化的窗口。通过调查和研究“闹冲”对歌,就可以揭示“闹冲节”涵括的地方传统思想及其民族文化精神。我选的田野调查点是自己的故乡——贵州省凯里市舟溪镇石青村,即钉耙山“闹冲节”的主办村。我于2008年2月、2008年7至8月、2009年2至3月、2009年7至8月先后4次,到石青村及其周围的苗寨做田野调查,收集与钉耙山“闹冲节”相关的第一手材料。在调查过程中,我与当地民间诗歌传承人、民间歌手、懂得地方性知识的人以及普通村民频繁交往和交流互动,记录了大量与“闹冲节”相关的口头叙事,包括描述节日起源与发展的传说和叙事诗、节日的生境以及节日参与群体的体验等,使自己对“闹冲”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通过不断深入考察和反思,我的研究主题逐渐集中和鲜明了起来:民间歌唱传统是中国少数民族节日的重要活动,“闹冲”对歌很好地体现了民间歌唱传统和节日活动的有机结合。对歌既是一种节日活动,更是节日文化的一种展演,是节日及其文化获得新生的重要过程和途径。“闹冲节”是民间歌唱的一个表演场,又是民间诗歌获得新生平台之—本论文主要用质的研究方法和整体民族志的研究方法,以自己的田野调查材料为据,结合调查过程中的亲身体验、调查后的反思和理解,以及当地族群的所做、所想为切入点,从整体上呈现“闹冲”对歌的传统、禁忌、运行过程、歌手对歌经验和技巧等,再结合地方史志以及文化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等理论来探讨节日活动(对歌)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与意义以及承担的社会功能,为中国节日,尤其是以对歌为中心的中国少数民族节日研究提供一个视角。本论文围绕钉耙山“闹冲节”传统对歌和当今的对歌赛来呈现节日活动的操作过程,揭示了苗族对歌高度的程式化和规范性、对歌习俗有稳定性和传承性特征,以及歌手通过长期对歌实践而总结出的技能技巧,这就是对歌的基本规则和原理,即对歌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