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意义感是个体对自身存在的意义及自我重要性的感知。生命意义感的获得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坚持全面发展,重视生命教育。尽管目前国内关于生命意义感的研究和实践已有不少,针对小学生特别是来自农村贫困地区小学生的研究还非常欠缺。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最需要关注的未成年弱势群体之一。由于亲情关爱不足、家庭监护不力等多种原因,农村留守儿童自杀、遭受意外伤害事件频发。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意义感的现状及个体差异,考察家庭和学校因素对于生命意义感的影响作用及其实现路径。首先,修订Anat Shoshani等(2017)编制的小学生生命意义感问卷,形成符合中国文化特点、具有良好信效度指标的测量工具。其次,分析农村小学生生命意义感的现状,探讨学校归属感和亲子关系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揭示基本心理需要在其中的作用机制。得到如下研究结论:(1)修订后的《小学生生命意义感问卷》包括创造价值维度和态度价值维度2个维度,共11个题项,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指标,达到心理测量学的基本要求。(2)学习良好及以上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显著高于成绩中等以下儿童;班干部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显著高于非班干部学生;留守儿童生命意义感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3)学校归属感、父子亲合和胜任需要三者均对生命意义感具有显著预测作用,三者联合解释生命意义感39.4%的变异。(4)学校归属感不仅可以直接预测生命意义感,也可以通过胜任需要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生命意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