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在现代汉语研究中一直是语言学家关注的焦点和热点课题。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就已经有许多学者开始尝试从生成语法、功能和认知语法角度去描述和分析这一语言现象。但是总的来说,关于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静态语义句法描写研究要远超过动态认知研究。而关于不及物动词带宾语中不及物动词非范畴化和构式之间的互动研究以及背后认知机制阐释更是屈指可数。因此,本文从非范畴化理论和构式语法的角度出发,主要探讨以下两个问题:1.Vi+NP构式中动词非范畴化的特征和认知机制是什么?2.Vi+NP构式中动词非范畴化对于Vi+NP构式的部分能产性有什么影响?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对语言实例的详细分析,本文对Vi+NP构式中动词非范畴化和构式之间的互动关系主要有以下结论:本文认为Vt+NP构式作为储存在人脑中基础构式对Vi+NP构式中不及物动词的非范畴化产生了一定影响。人脑在Vt+NP构式的基础上通过图式化过程形成了 VO主导构式从而对Vi+NP构式的产出产生了压制效应,使不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另外,基于能量源传递理论以及转喻理论比如“结果代动作”、“方式代动作”的构式语义压制也能为Vi+NP构式中动词非范畴化提供解释。除此之外,文章通过语言事实分析还发现:Vi+NP构式中动词非范畴化程度越高,不及物动词进入此构式的限制条件就越少,Vi+NP构式的能产性就越高。针对可以进入不及物动词带宾语构式中的动词来说,如果不及物动词的语义泛化与抽象程度以及主观性突显程度越高,Vi+NP构式的能产性就越高。这篇文章从动态的认知的角度来分析Vi+NP构式中动词与构式的互动情况,揭示了Vi+NP构式中动词非范畴化与构式整体之间的关系,以期丰富Vi+NP构式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