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腰突颗粒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临床安全性,探讨肝肾并重治疗理念对于在临床中防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自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深圳市中医院住院部保守治疗的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成腰突颗粒组、对照组Ⅰ、对照组Ⅱ,每组各30例。腰突颗粒组予以服用腰突颗粒煎煮剂,1剂/天,早晚各服药一次;对照组Ⅰ患者予以口服腰痹通胶囊,3粒/次,一日3次;对照组Ⅱ患者予口服双氯芬酸钠双释放肠溶胶囊,一次75mg(1粒),一日2次;三组患者服药均以15天为1疗程,持续服药2个疗程,治疗期间3组患者均同时配合腰椎电动牵引治疗。服药前、服药2疗程、3个月后评价各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患者症状及功能改善情况,服药后3个月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对各组的疗效进行评价,同时对安全性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与比较。结果:1.各组患者服药2疗程、服药3个月后腰腿痛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服药前,且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后3个月腰突颗粒组VAS评分与对照组Ⅰ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Ⅱ相比则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三组患者服药2疗程、服药后3个月腰腿痛ODI评分相比服药前均明显下降,各组内服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Ⅱ患者服药3个月后ODI评分高于服药2疗程(P<0.05);服药后3个月腰突颗粒组ODI评分与对照组Ⅰ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腰突颗粒组与对照组Ⅱ相比则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Ⅰ与对照组Ⅱ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3.服药2疗程结果表明3组患者之间有效率没有明显差异。服药后3个月后腰突颗粒组的有效率与对照组Ⅰ相接近,而对照组Ⅱ疗效则明显的低于腰突颗粒组和对照组Ⅰ 4.在治疗过程期间,3组患者的一般生命体征均未发现异常,并均无出现与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结论:1.腰突颗粒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2.腰突颗粒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与当前常用中成药腰痹通胶囊效果相当并优于双氯芬酸钠双释放肠溶胶囊;3.肝肾并重的治疗理念对防治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可在临床中进一步研究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