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吉林省2011-2015年新确证HIV感染者的相关数据特征及其首次CD4~+T淋巴细胞检测结果的分析,了解吉林省新确证HIV感染的流行特征及其CD4~+T淋巴细胞基线水平,为早期发现感染者、加强感染者的随访监测,以及及时提供抗病毒治疗、提高HIV感染者的生存质量及延长HIV感染者的生存时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下载吉林省2012-2016年每年1月的艾滋病网络直报病例报告卡和2012-2016年每年7月的艾滋病随访管理数据库,筛选2011-2015年吉林省新确证HIV感染者,提取其相关人口学和流行病学资料,首次CD4~+T淋巴细胞检测数据,利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利用描述性分析探讨吉林省2011-2015年吉林省新确证HIV感染和感染者首次CD4~+T淋巴细胞检测结果的流行特征及时间变化趋势,计数数据采用率和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CD4~+T淋巴细胞检测结果的描述采用M(P25,P75)。结果1.吉林省2011-2015年新确证的HIV感染的流行特征分析发现,五年间新确证的HIV感染者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不同年份新确证感染者的年龄构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971,P<0.001),年龄<30岁的新确证感染者所占比例呈逐年增加趋势(趋势χ~2=38.575,P<0.001);不同年份的新确证感染者婚姻状况构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4.918,P=0.002),未婚新确证感染者的比例逐年有所提高;不同年份的新确证感染者职业构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3.261,P<0.001),家政、家务及待业等职业感染者的比例有所提高;各年份新确证HIV感染者的性别、民族、文化程度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2011年-2015年新确证HIV感染者感染途径、样本来源和接触史等分析发现,各年份感染途径、样本来源及接触史构成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性感染所占比例变化明显,检测咨询的样本比例增加,男男性行为接触所占比例在逐年增加。3.2011-2015年新确证HIV感染者中,完成首次随访的CD4~+T淋巴细胞检测的例数呈逐年递增趋势;五年累计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μL比例为35.3%,不同年份新确证HIV感染者CD4≤350/μL的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878,P=0.003)。不同年龄和婚姻状况感染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μL的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4.386,P<0.001;χ2=21.625,P<0.001),不同性别、民族、文化程度和职业的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μL的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2011-2015年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μL的阳性率的变化趋势的人群亚组分析发现,五年间年龄<30岁、男性、汉族、高中或中专、离异或丧偶、工人、农民的新确证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μL阳性率呈现增加的趋势(趋势性χ2检验P<0.05)。结论1.2011-2015年新确证HIV感染者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年龄<30岁、未婚,职业为家政家务及待业的感染者所占比例存在增加趋势,应加强以上人群的艾滋病防治工作;男男性行为接触(同性感染)是我省新发HIV感染的主要感染途径。2.2011-2015年新确证HIV感染者中,完成首次随访的CD4~+T淋巴细胞检测的例数呈逐年递增趋势,5年累计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μL阳性率达35.3%,不同年龄和婚姻状况的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μL阳性率存在差异;阳性率在部分人群亚组存在增加的趋势应对该部分人群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尽早纳入抗病毒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