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小说季刊《小说大观》研究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2008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初年是中国文学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阶段,尤其对于小说这一文类而言。从梁启超的“小说界革命”开始,才引发了小说观念的重大变革,促使它在借鉴中逐步位移为中心文类。小说在这一阶段的迅速勃兴,与以报刊为主的都市大众传媒的兴起密切相关。它依托报刊获得了广泛的生存空间,同时大众传媒又深深地影响了作家的写作方式,作品的传播方式以及读者的阅读方式。 在政治热潮减退之后,休闲性成为民国初年小说期刊的一个重要特点。同时,由于它们处于社会形态的一个转型期,又具有鲜明的过渡色彩。本文选择了当时具有影响力的中国第一小说季刊《小说大观》为研究对象,尽量避免选本因素的影响,力图在原貌性的呈现基础上进入一个更为深入的层次。本文首先将《小说大观》放置于时代背景下,将其产生的多种因素作一梳理,为下面的刊物研究提供阐释的依据。在对刊物进行总体介绍后,文章从刊物作家群、刊物登载的作品,作品的文学语言等几大方面着手进行更为细致的探讨。而以报刊为主的大众传媒的影响作为一个探讨角度贯穿全文。通过分析发现,《小说大观》具有复杂而矛盾的新旧共存的过渡性特点。如作为一个面向市场的刊物,它讲求“兴味”,但作家们的“士大夫”意识又要让它有益于道德;作家立足大众传媒实现了主体的解放后又受制于市场;作品在艺术上一方面在进行新的变革,一方面又困守于传统;语言上文言与白话共存等。而这些又是当时众多休闲性小说期刊的共通特色。最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完成了它们的过渡性使命后,作家转入更为纯粹的通俗文学创作。这些过渡性期刊从市场的消退,同时也昭示着“五四”新文学的来临。
其他文献
分析了伺服曲柄连杆压力机工艺特征要求和伺服电机矢量控制基本原理,提出了基于DSP与FPGA的数字伺服电机矢量控制系统,并对系统相关软硬件及其构成进行了详细设计和分析。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