锗烯电子结构的外场调控理论研究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arttiger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通过十六带的紧束缚模型计算,对于六角蜂窝状结构的锗烯晶体的电子能带结构进行了研究。论文主要研究了在自旋轨道耦合作用下,外加垂直电场和磁场对于锗烯的能带结构的调控。计算结果表明,在锗烯的类狄拉克型电子结构中考虑自旋轨道耦合后,可以打开一个可调控的带隙,这说明在能量带隙的形成中自旋轨道耦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石墨烯中的电子结构比较,自旋轨道耦合对于锗烯的带隙的影响效果非常显著,在室温下也能够呈现良好的量子自旋霍尔效应,这说明锗烯材料能够成为理想的自旋电子器件制备材料。我们还发现锗烯的电子结构和拓扑性质对外场强度具有较强的依赖性。通过施加外电场或者磁场,锗烯材料可以调控成具有金属、半导体或绝缘体性能的材料。此外,电场调控下的能带结构的主要特征与磁场调控下所呈现的现象有很大的不同。对于外电场调控,两个自旋向上的态在K点处产生带隙,相反,在K~′点的带隙由两个自旋向下的态产生。然而,对于外加磁场来说,在K和K~′点带隙都是由自旋向上的导带和自旋向下的价带产生。这种通过外加场来调控带隙的方法,能够为制备基于锗烯的自旋电子学设备的实现提供帮助。论文内容包含四部分:在第一章绪论中,主要介绍了二维材料的研究进展,较为详细地介绍石墨烯和硅烯的晶格结构、能带色散关系、主要的物理性质、以及对于它们实验和理论的研究进程。其次分别对自旋轨道耦合和量子自旋霍尔效应进行了介绍。最后我们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内容以及意义进行了阐述和说明。在第二章中,主要介绍了本文工作所采用的理论模型,论文中详细推导了包含自旋轨道耦合、外电场情况下,十六带的紧束缚模型中,系统哈密顿量的具体形式,并主要将其利用在锗烯以及其它的第四主族的二维材料的能带计算中。接下来在第三章中,我们研究了外加电场、磁场对于锗烯的能带结构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其带隙的调控,分别分析在考虑自旋轨道耦合后外加电场和磁场对锗烯电子结构的影响以及影响能带退简并的因素。最后在第四章中,我们对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以及结论进行了总结。
其他文献
甲基取代的胺(N-CH3)作为生物活性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等行业。过去合成胺甲基的方法多采用有毒的甲基化试剂,例如甲醛、甲烷卤代物(CH3X,X=I,Br,Cl),硫酸二甲酯(DMS)、
目的:尽管我国在脑卒中预防策略和治疗策略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其仍是我国死亡的主要原因。而中国农村不论患病率还是死亡率均高于城市,因此我们旨在了解辽宁农村脑卒中患
能源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支柱,是经济繁荣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能源需求日益增长,随之带来了严峻的气候问题,能源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不容小觑。清洁能源转型已成为大势所趋,
电机是现代工业生产中最重要的机械设备之一,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其使用寿命、运行性能、生产成本等问题对整个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无轴承永磁同步电机(bearingless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BPMSM)集成了磁悬浮轴承和永磁同步电机的优点,具有传统电机难以实现和替代的优势,成为特种电气传动领域研究的重要方向。为了改善电机气隙磁密的
光动力治疗(PDT)作为新的癌症治疗方法受到人们广泛关注,它具有微创性、无耐药性、局部治疗等优点,在临床治疗浅表性肿瘤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更值得一提的是PDT治疗成本低,具
“苏幕遮”为胡语,源自古波斯的仪式活动,距今已有1600年的历史,集考古、艺术、文学价值于一身。作为外来文化在我国融合发展的产物,有着文化性、地域性的特点。通过对《苏幕
天然产物全合成作为有机化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对于有机化学的开拓以及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六取代苯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作为一类很重要的有机物,很多的天然产物以及药物分子都含有六取代苯环的骨架结构,本文对很多六取代苯天然产物的相关活性进行了简单的综述,并对相关天然产物的合成策略进行了总结,对于本课题开展六取代苯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合成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天然产物Dimethylorse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寻找在胰腺癌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同时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在胰腺癌中生物学作用,探讨其与胰腺癌的关系。方法:利用GEO数据库中的数据集寻找差异基因。
目的:本研究通过在湖南省人民医院诊治的恶性气道消化道瘘的患者在电子支气管镜下置入气道金属覆膜支架封堵瘘口的成功率,以此探讨气道金属覆膜支架治疗恶性气道消化道瘘的近
背景和目的: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白血病干细胞(LSCs)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耐药和复发的根源,阐明LSCs的生物学特征及耐药机制对清除LSCs进而治愈AML具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