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全球普遍老龄化的社会背景下,中国社会的老龄化程度也逐步加深,而阿尔兹海默症作为影响老年人健康的三大杀手之一,已是不能忽视的社会问题。尤其是我国已经成为阿默症患者最多的国家,但社会对该病的认知并不深。建筑领域近年来也有少数人开始关注阿默症患者的养老情况,但我国社会接纳阿默症患者的养老机构不仅数量很少而且也基本没有特别护理单元。针对阿默症患者在我国社会的生存现状,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养老床位和特别的建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普遍老龄化的社会背景下,中国社会的老龄化程度也逐步加深,而阿尔兹海默症作为影响老年人健康的三大杀手之一,已是不能忽视的社会问题。尤其是我国已经成为阿默症患者最多的国家,但社会对该病的认知并不深。建筑领域近年来也有少数人开始关注阿默症患者的养老情况,但我国社会接纳阿默症患者的养老机构不仅数量很少而且也基本没有特别护理单元。针对阿默症患者在我国社会的生存现状,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养老床位和特别的建筑空间是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因此,笔者想从规划和建筑两个角度入手,探讨如何解决阿默症患者无处养老和阿默症患者无专业护理单元的问题。首先,笔者查阅文献,总结了目前国内外与阿默症和建筑学相关的研究理论和经验,明确了本文所使用名词和理论的相关概念。其次,笔者以长沙市为例,选取了市中不同层级的六家养老机构进行实地调研,记录现状并且进行各方面对比,总结了长沙市养老机构在收容和护理阿默症患者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规划方面笔者先从理论角度分析规划布点的原则和影响因素等;然后从供需关系入手,通过阿默症患病率和长沙市老年人口等相关数据,得出长沙市的阿默症患者数量和需求的床位数量,再根据适宜因子评价、空间句法模型等进行长沙市的阿尔兹海默症康养中心规划布局;从建筑角度,笔者总结了建筑功能及组合、建筑空间及环境和建筑细节及表达三个方面的建筑设计要点,尤其强调了阿尔兹海默症康养中心与普通养老机构的区别。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很多方法,比如调查问卷法、线性回归预测模型、空间句法模型等,都在分析过程和验算结果中起到了作用,并最终得到了一定的成果,希望能为今后阿尔兹海默症康养中心的规划布局和建筑设计提供一点思路。
其他文献
我国民居建筑研究已历经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其研究已经由单学科研究逐渐转向学科交叉的集成研究,在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的突破逾显重要。模因论自上世纪70年代被提出之后,被广泛用于研究文化的进化与传播现象。由于建筑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模因论在建筑研究中也具有适用性。因此,近年来一些学者将模因论引入建筑领域而逐渐形成了建筑模因的理论。建筑模因为研究建筑形态的形成与演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于地
建设绿色生态产业园,完成产业园建筑的合理布局是实现健康适用、高效使用,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产业园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产业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由于夏热冬暖地区夏季热冬季暖的气候环境,以及产业园占地面积大和建筑面积大的原因,使得夏热冬暖地区产业园建筑一直很难摆脱“高能耗、高碳排放”的问题。以建筑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针对夏热冬暖地区气候的特点来强化产业园建筑的布局设计,尽量减少产业园建筑的能耗,是实现夏热冬暖地区产业园建筑绿色生态发展的重要路径。
本研究内容从产业园建筑的热环境、风环境、以及
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消耗过快的问题日益凸显,装配式建筑的运用对于建筑能耗问题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国人口基数庞大,人均资源相对匮乏,建筑节能目前已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近年,装配式建筑在我国表现活跃,国家制定各项政策大力支持装配式建筑行业发展,装配式建筑现已成为我国建筑行业的新焦点。
基于此发展背景,笔者结合自身所处环境发现,湖南农村地区已存在自发性装配式住宅建设情况,但相对粗放的农村自建住宅且缺少正确引导,照搬国外装配式住宅形制显然与我国农村水土不服。在新型建造技术及新型建筑材料的
现阶段,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入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时代,文化的自信、教育的发展,依旧是当前重要的发展点。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各国文化也在相互交融,文教类的建筑过于追求形式而忽略了精神文化的表达,如何汲取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创造出适宜当代人使用的建筑空间,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在传统文教类建筑中,书院与佛教寺院作为传播儒、释文化的载体,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建筑,其独特的空间形式投射出自身的教育文化和理念,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学习。
论文主要以传统佛教寺院与书院的“学修”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对
传统村落相关研究作为近年来的学术热点,值得我们进行多学科、多领域的深入探讨,以挖掘其在促进社会发展中价值。截止2019年,我国已完成五个批次、共计6819个村落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都已立档,将得到基本保护。但作为国家标准的《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是基于国家层面的统一标准,过于宏观和粗泛,缺乏不同地域特色的差异化发掘。我国目前对于传统村落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的制
自然通风技术既有利于节能环保,又能提高室内空气品质、改善室内环境,值得大范围推广。塔式高层住宅在中国所占比例较大,尤其是近年来土地集约化越来越严重、土地价格持续走高、城市人口越来越多,更是应运而生了数量众多的塔式高层住宅建筑。目前,多数塔式高层住宅建筑的自然通风效果较差,并且缺乏适合其使用的自然通风方式,这不但会增加塔式高层住宅建筑能耗,还会降低其室内空气品质。因此,如何将自然通风技术有效的应用于
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文化趋同,建筑地域性缺失。中小学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阶段,中小学校作为义务教育的载体,其建设尤为关键。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建筑师对建筑的地域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中小学校建筑地域性研究也愈渐成熟。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环境各异,不同的民族产生不同的民族文化,成就了我国传统建筑形式的多元化。本论文以建筑标准设计视域下的中小学校建筑为研究对象,重点基于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场地环境、材料技术、民俗文化和时代背景等六个方面分析影响建筑地域性表达的因素,从而归纳出建筑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推动,陆路交通网络建设在不断的发展、调整、优化,以期加强区域城市之间经济联系的强度,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在当今开放的经济环境下,便捷互通的交通网络体系成为区域之间和城市之间实现高效经济联系的重要途径,各类资源要素更高效快速的流动,以此实现区域城市间的优势互补,推动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因此,通过探讨区域陆路交通可达性与经济联系的时空演变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推动区域交通设施
城市的公共空间被称之为城市的“客厅”,是我们进行人与人之间交流重要的场所。街道不仅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没有偏见的反映着城市的本质,同时也为我们日常的社会行为和社会体验提供了平台。在现代城市中,街道快速化建成手段使得居民的生活空间在被不断地挤压和侵占,以至于出现了日常生活空间碎片化的现象,但这也促使居民的行为活动与紧张的街道环境产生了更为紧密的联系。通过“行为-环境”的方式创造出的街道
中国园林的演进历程自近代以来呈现杂糅意识形态下的错位发展,本土园林语汇在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之下濒临“失语”。中国古典园林这样一种重视知觉体验、关乎审美意趣的本土建筑艺术似乎正在跟现代生活渐行渐远。因而在中国当代园林理论建设中亟需加强转译及设计语言的研究,使园林设计语汇尽快回归母语,实现中国园林真正的本土化可持续发展。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大部分:首先,结合文献整体梳理了中国园林从古至今的演进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