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活化Qa-1限制性CD8+T细胞介导的调节通路为手段建立获得性特异性持久性移植免疫耐受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nfzit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床移植免疫学领域中一个不可回避的挑战是,如何在避免长期使用非特异性免疫抑制手段的前提下建立对供体特异性的免疫耐受,以达到对移植器官慢性排斥反应的有效控制。以原创性“外周T细胞调节亲合力模式”的理论为基础,我们提出了一个建立供体特异性、持久性免疫耐受的创新途径:即,从生物学角度把一个同种移植抗原“转换”成自身抗原,从而使受体免疫系统视同种移植物为自身组织/器官而自然对其产生耐受。“亲合力模式”的核心概念是:免疫系统不是以识别自身或外来抗原结构上的不同,而是依据对两者起免疫反应的 T细胞群体亲合力组合的不同,来达到外周“分辨自我和非我”的目的。因此,根据“亲合力模式”的原理,如果能够首先选择性清除引起急性排斥反应的抗供体同种抗原的T细胞群体的高亲合力部分,并随后在体内重新活化Qa-1/HLA-E限制性CD8+T调节细胞,就可以有效控制引起慢性排斥的抗供体同种抗原的中等亲合力T细胞部分,从而获得特异性持久性移植耐受。  在本研究中,我们在 C57BL/6小鼠与BALB/c小鼠间建立了成年小鼠皮肤移植耐受(ATT)模型。在此模型中,我们通过 DST(供体淋巴细胞输注)联合MR-1(抗CD40L抗体)的方法清除了C57BL/6小鼠体内引起急性排斥反应的、高亲合力的、抗供体同种抗原的 T细胞。该模型鼠的移植皮瓣能够安全渡过急性排斥反应而进入慢性排斥阶段,其中位生存时间(MST)从自然排斥的9~11天延长至75天。由于缺失了高亲合力部分,DST/MR-1诱导的移植耐受小鼠(DMT mice)体内抗供体的T细胞群体的亲合力组合只有中、低亲合力部分,模拟了天然抗自身抗原的 T细胞群体亲合力的组合。随后,我们用荷 Hsp60sp的自身树突状细胞为疫苗(DC/Hsp60sp)免疫DMT小鼠,结果移植皮瓣存活时间明显延长,其MST达到160天,并且在20只DC/Hsp60sp免疫的小鼠中有3只获得了永久耐受(移植皮瓣生存时间>300天)。但荷 Qdm的树突状细胞疫苗和荷Hsp60sp的Qa-1 KO的树突状细胞疫苗没有延长DMT小鼠移植皮瓣的存活时间。  为直接验证以上 DC/Hsp60sp疫苗对慢性排斥反应的有效控制是否由 Qa-1限制性CD8+T调节细胞所介导,我们把从DC/Hsp60sp疫苗免疫的DMT小鼠分离出的CD8+T细胞过继转输给未经免疫的DMT小鼠,发现这些CD8+T细胞能够有效延长移植皮瓣的存活时间(MST138天),但从DC/Hsp60sp疫苗免疫的Qa-1 KO-DMT小鼠分离出的CD8+T却无此延长作用(MST74天)。这些结果说明DC/Hsp60sp疫苗在体内诱导产生了一群Qa-1限制性的CD8+T调节细胞,而这种调节细胞能够有效控制慢性排斥反应。  在体外进一步检测Qa-1限制性CD8+T调节细胞的功能实验中,我们发现从DC/Hsp60sp疫苗免疫的小鼠中分离的CD8+T细胞在体外能够选择性抑制小鼠对自身传统蛋白质抗原MOG35-55的免疫反应,同时也能够选择性抑制DMT小鼠中造成慢性排斥的抗供体同种抗原的免疫反应;但并不影响DMT小鼠针对第三方同种抗原的T细胞增殖,也不影响同系na?ve小鼠对供体来源的移植皮瓣的急性排斥反应。这些结果充分说明该调节细胞具有基于亲合力识别的分辨自我和非我的功能特点。  综上所述,本研究是一项在原创性“亲合力模式”假说驱动下所建立的开创性的免疫干预新方法。将开辟移植免疫学中诱导供体特异性免疫耐受的新方向。在获得持久性、供体特异性器官移植耐受的同时,无需终生使用非特异性免疫抑制手段,从而避免此类方法给患者带来的持续性感染和继发性肿瘤等严重副作用。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中国的肥胖人口一直在迅速增加.根据大量的医学证明显示,脂肪的过度堆积将直接影响人类寿命.而且,肥胖会增加各种患病的可能性:尤其